“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2年第一季度)”在人民大学举行
发文时间:2012-03-19

  3月1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东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承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2年第一季度)”在逸夫会堂第一报告厅举行,这是人大经济研究所自2006年创办“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以来举办的第21期论坛。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林岗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论坛开幕式由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教授主持。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教授,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平新乔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胡乃武教授,经济学院院长、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瑞龙教授,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刘元春教授,经济学院副院长郭杰教授,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教授,经济学院区域所所长孙久文教授、院长助理郑新业副教授、陈彦斌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东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段亚林先生,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阎衍博士,中国证券报常务副总编辑段国选先生等宏观经济研究领域的一流专家和业界代表出席论坛。


中国人民大学林岗副校长致开幕辞


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


  林岗副校长首先对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本次论坛报告所涉及的经济结构转型正是当前社会各界所高度关注的问题,希望此次论坛能够对这个问题的探讨起到促进作用。林岗副校长还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瑞龙教授代表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2012年第一季度)——内需可持续增长的结构基础与政策选择》。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瑞龙教授代表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发布主报告


  报告认为,中国经济结构面临的两重压力已经使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问题步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种内外夹击的双重压力不仅决定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双重性,同时也决定了全面启动以消费为主体的内需扩展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中国内需的扩展不仅是一个“内需弥补外需回落”的总量问题,它还涉及到内需结构调整的问题,“稳投资”与“扩消费”的战略定位组合是当前宏观经济短期与动态平衡的唯一契合点。
  报告认为,当前不能就改革谈改革,改革的重点不是重新界定收入分配结构,而是重新界定政府权力与市场权力。应通过政府自身改革,打破政府、企业和家庭之间的传统利益分配格局,使得政府角色从“与民争利”转变为“为民创利”。也不能就分配谈分配,分配关系的调整不仅在于权力关系的调整,同时也在于生产方式的调整。因此政府一方面应当通过现有权力体系的大调整来实现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另一方面也应当重视中国的发展阶段,建立起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分配模式,市场力量也是调整分配关系的核心力量之一。与此同时,要防止一些理想主义的激进做法。中国的发展阶段决定了短期内消费占比不能模仿“美国”,警惕福利刚性加重中国经济前行的负担。还要尊重经济发展的自然演进规律与民间智慧,防止政府过度干预经济对经济增长内生能力的扼杀。报告认为,“稳投资”与“扩消费”的组合是内需可持续发展的结构基础,不能简单化。
  会上,各位领导和专家围绕人大报告,就中国宏观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与动态脆弱性问题、后危机时代的全球结构性大调整与中国内生累积性问题、中国结构问题的复杂性、“扩内需”是以收入分配改革为核心,还是以政府的自我调整和自我约束为核心的问题、“扩内需”的动态平衡术是否需要“稳投资”,是否需要供给结构的主动调整,中国能否走出“就分配谈分配”、“就改革谈改革”的误区、政府改革的可行路径是否决定了扩内需的可行路径等方面主题进行了积极有益的讨论。
  论坛讨论环节由经济学院副院长、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刘元春教授主持。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教授演讲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教授认为,城镇化是中国经济最大的瓶颈,也是最大的潜力。中国经济的新动力应该是实体经济。要打破实体经济空心化,可以通过投资、减税、金融回归实体经济这几种方式来改变。最大的内需是城镇化,持久的动力也是城镇化。但城镇化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实体经济基础上,才能发挥下一轮经济增长主要的动力和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教授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教授认为,统计概念不足以归纳目前的现实,支撑目前政策操作。他通过对实体经济是什么、消费和投资如何界定、什么样的经济结构才是合理的等几个层面问题的界定,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同时指出经济学界应该进一步地为政策研究提供更坚实的学术基础。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教授演讲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研究员认为,不平衡、渐进和分权都有其底线,对此要进行深刻反思。中国目前需要新的战略观,需要新的政府体制观和改革观,政治体制、社会管理、经济体制上都需要创新性思维。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平新乔教授演讲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平新乔教授认为,人大报告从最根本的角度提出了经济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即经济与市场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关系。他认为,当前中国储蓄率的提高,并不是居民储蓄率提高了,而是企业储蓄率和政府储蓄率太高了,因此进行体制改革是最核心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教授认为,当前扩大内需、改变收入比例的关系,与其说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政治问题。他指出,中国只有进行政府体制改革,调整现在的公权力过大的这种利益结构,才能够最终实现经济目标。所以说,这个经济目标也是一个政治目标,同时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既是经济手段,也是政治手段。


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东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段亚林先生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东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段亚林博士就收入分配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当前中国贫富分化、收入分配不公,不仅引起了经济增长停滞,也会导致金融危机,目前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是非常令人担忧的,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要把初次分配做好,同时政府公权主导的二次分配也要配合好。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刘元春教授主持论坛讨论环节

  经济学院副院长、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刘元春教授认为,经济结构的调整就是一种生产方式的调整,这种调整必须要因循于一种全球分工模式的调整,因循于当前发展阶段的客观需求,因循于权力体系的调整。就结构调结构,就消费调消费,就收入分配谈收入分配,会使中国的很多的改革和调整沦为空谈,因此要从权力体系、生产方式的更深层面来寻找思路。
  与会嘉宾睿智精辟的演讲和精彩纷呈的问答,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兴趣与共鸣。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证券报、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经济观察报、中国经济导报等30余家社会媒体对论坛进行了采访和报道,新华网对论坛进行了现场直播。


新华网的相关链接为: http://www.news.cn/zhibo/20120317/zhibo.htm

(编辑:王宝奎;核稿:丁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