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大讲堂第十期(第2讲) | 顾海良: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路标”
发文时间:2019-09-02

2019年8月31日下午,政治经济学大讲堂系列讲座第十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举行第二场讲座。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顾海良教授以“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路标’”为题为大家带来精彩讲座。

顾海良,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学“马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思政理论课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名誉会长。长期致力于马克思经济思想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出版和翻译著作《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等20多部,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是多个中央和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负责人。

顾海良教授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对象与方法、学理依循、总体特征、标志性理论以及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探索几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探索与发展过程。

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拉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历史的“序幕”;再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坚定基础、艰辛探索、曲折发展;从1976年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的重要起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蓬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并发展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进入了拓新和探寻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新阶段。

从理论逻辑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的特殊国情。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以来,经过艰辛探索,努力进行第二次结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核心要义就是要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独立思考,从中国实际出发。第二次结合成为了中国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学理依循,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依循。中国共产党人以此为学理依循,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7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要从一个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运行的总体上来研究特定的对象,避免盲人摸象的问题。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征就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关系为对象,突出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经济运行及其关系的整体研究。

顾海良教授还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三个标志性理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贯穿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全过程的理论主线、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主题、发展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主线。最后,他强调结合理论和实践,立足于中国具体国情,建设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是可能的,也是至关重要的,其核心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顾海良教授的讲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发展和理论脉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分析,对我国新时期的发展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内容丰富,思路清晰,受到了与会者的广泛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