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大讲堂第十期(第3讲) | 杨瑞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方法论与基本逻辑
发文时间:2019-09-03

image.png

2019年9月1日上午,政治经济学大讲堂系列讲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举行第三场讲座,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杨瑞龙教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方法论与基本逻辑”为题为学员们带来精彩讲座。

image.png

杨瑞龙,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选,曾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所联席所长,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经济学总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市政府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等。出版《宏观非均衡的微观基础》《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经济学分析》等多本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曾获“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与管理专家”“北京市优秀教师”等称号。

image.png

一个成熟的理论必须有一套学界共同遵循的研究范式。杨瑞龙教授首先简要梳理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传统政治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在中国理论经济学界“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历史事实。但由于存在市场化、工业化、国际化、城市化等四大特征,全面转型中的中国作为理论体系的研究对象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此,针对当前中国理论与现实脱轨的现状,杨瑞龙教授指出中国在探索一条“前无古人”的发展道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杨瑞龙教授结合有趣的故事进一步对比西方主流经济学“小河有水大河满”和传统政治经济学“大河有水小河满”的不同理论逻辑和方法论,一方面体现方法论在理论体系构建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展现两大理论体系可作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

中国想要将社会主义和市场化机制更好结合却又面临“理论滞后于现实”的困境。杨瑞龙教授通过探讨以问题导向、直面现实的经济学方法论创新思路,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注重内涵化、开放化和研究队伍年轻化。他进一步以国企改革和市场化改革的理论构建为例,分享自身关于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和供给主导型中国改革的研究思路。其理论逻辑包含对传统政治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吸收,但更多源于对中国的理解,因此才能更加关注如何把握社会主义理论下政府与市场机制的关系。

对于如何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杨瑞龙教授认为关键在未来,要培养出一批学贯中西的经济学人才以期实现中国经济学界大团结。他分享了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两套培养体系,兼顾数学与经济学训练,并重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理论吸收。他指出,由中国道路所决定的理论体系必然需要两种理论同时沉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需要几代经济学人共同努力。最后,杨瑞龙教授就企业分配激励、学科融合建设和落后产业转移等问题与大家交流互动,并表示研究者应重视各类现实问题,借鉴已有理论,结合现实经验,积极思考深层原因和解决思路。讲座语言生动形象、案例丰富、有层次和深度,引发热烈讨论,受到大家的广泛赞誉。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