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成功举办第四期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
发文时间:2019-05-12

2019年5月8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第四期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在明德主楼734会议室举行,来自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的孙圣民教授报告了自己最新的工作论文,论文题目为《制度变迁、生产规模与农业生产绩效——对中国1950-1978年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实证研究》。

孙圣民教授在文章中利用首次收集的面板数据,从产权制度和生产规模的视角,定量评价了新中国在1950-1978年合作化运动中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等对农业生产绩效的影响。有别于以往文献对于合作化运动绩效的定性讨论,文章解决了获取制度变迁和生产规模特征数据的问题,直接从制度和规模两个维度对合作化问题进行定量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弥补了以往定量研究不足的缺憾,并为若干已有文献的争论提供了解决方案,例如高级社的评价、合作化运动中的财政支持、退出权的作用等。同时,这项研究全面提升了合作化运动的投入产出数据质量,从生产视角分析了三年困难时期的成因,有别于其他文献从消费视角对此主题的讨论。

具体而言,孙圣民教授通过运用单向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以及工具变量方法,发现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实行的产权制度,对农业生产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随着私有产权的剥离,对农业生产的增产效益有所下滑,而人民公社的产权制度安排对产出没有显著影响。同时,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的生产规模对产出没有显著影响,而人民公社的生产规模对产出的影响显著为负,说明人民公社的生产规模太大(特别是在1962年以前),导致监督成本太高,从而不利于生产;而在人民公社的规模有所缩小时,粮食产量重拾增长,但没有超越合作化运动早期的成功,剔除财政政策和技术进步影响后,该增长更加微不足道。最后,文章肯定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的产权制度安排对农业生产绩效的正向作用,但人民公社的产权制度安排和规模的猛烈扩张对于1959-1961年农业生产下滑、粮食产量急剧下降负有重要的责任。

本次论坛由经济学院江艇副教授主持,来自经济学院的关权教授、杨其静教授、韩松教授、陆方文教授、杨继东副教授,来自国发院的刘瑞明教授,来自农发学院的仝志辉教授、高原副教授,以及二十余名研究生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与会者就历史事实细节、数据的可靠性、计量结果的含义以及研究的可能深化和拓展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充分的探讨,现场气氛活跃。在与孙圣民教授的热烈互动中,第四期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圆满落下帷幕。

供稿:江艇;编辑:杨菲;核稿:陆美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