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典礼丨陈享光老师:多读经国济民之书,勤修经世致用之学
发文时间:2021-09-27

image.png


多读经国济民之书,勤修经世致用之学


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好!

很高兴受学院邀请,作为教师代表说几句话。

同学们怀着美好的梦想,经过艰苦的努力,考入经济学院,进入经济学的殿堂,在这里首先祝贺大家梦想成真,同时分享同学们如愿以偿地实现了自己愿望、成为经济学人的喜悦。

作为经济学人,首先要担当起经济学人的使命。经济学是经国济民之学。这一点早在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那里就明确了,在他看来,作为科学的经济学,有两个目标:第一,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或者更确切地说,使人民能给自己提供这样的收入和生计;第二,给国家或社会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总之,其目的在于富国裕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页)经济学就是要研究如何发展经济,造福于民,在此意义上经济学就是研究经邦济世、经国济民的学问。实际上经济学的使命不仅涉及富国、裕民,还涉及强国的问题,亚当·斯密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他在《国富论》讨论航海法对国际贸易和财富生产的影响时说,航海法对国外贸易,即对因国外贸易而增加的财富,是不利的。但是,“由于国防比国富重要得多,所以,在英国各种通商条例中,航海法也许是最明智的一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6页)国防涉及的是国家安全、民族尊严问题,确保国家安全、民族尊严,无论是理论上还是现实看,无疑都是重要的,经济学理应把富国、裕民、强国三者统一起来,研究富国、裕民、强兵的经济学逻辑,为国家提供实现理论指导和选择方案,这是经济学的任务,也是经济学人的使命和担当,作为经济学人,尤其是年轻的经济学人,应牢记经济学的使命和担当,为实现富国、裕民、国家强盛、民族尊严而努力读书学习。

一、探求经国济民之道,多读经国济民之书。

实现富国、裕民是多少代人的梦想,是经济学家坚持不懈探索的主题,他们为我们留下很多宝贵的经济学财富。学习经济学,首先要多读他们的书,从中汲取智慧和营养。经济学家的书,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视角探讨了经济问题,在一些问题上提出了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见解、思想或学说。

多读经济学家的经国济民的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经济学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训练我们的逻辑思维和经济学方法,更重要的是经济学书籍有助于帮助我们找到认识经济学问题的钥匙,帮助我们认识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

读经济学家的经国济民之书,也是创造性研究的基础和前提。读的书多了,我们才知道,哪些经济学问题已解决了,那些还没有解决,理论上还有什么分歧,产生分歧的根源是什么,我们能否对没有说清楚的问题说说清楚,用什么方法说清楚。不读书,不知道这些东西,自然谈不上创新,谈不上发展。

经济学的书读得多了,我们对经济问题的理解更准确全面了,论证更缜密,逻辑更严谨,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随之而提高。有研究地读,就能够把前人的智慧变成自己的智慧,创造性地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或社会经济发展提出的新问题,从而为经济学发展和经济问题的解决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

二、读书要多读经典著作。

现代经济发展步入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数字经济时代,经济问题和研究经济问题的人越来越多,经济学的书籍浩如烟海。但也不容讳言,经济学的书籍和质量良莠不齐,我们有限时间只能用在读好的经济学书上。尽管大家对好的经济学书有不同认知,尤其是经济学流派众多,不同流派相互攻击的情况也属常见,即便不同经济学学科间也有门户之见。我们应当摒弃意识形态造成的偏见,撇开门户之见,认真研读经济学经典著作,尽快地熟知经济学大师们探索的成果。

美国学者罗伯特·海伦布伦纳认为,要想真正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最好的办法就是去阅读三位伟大的经济学家的著作——亚当·斯密、卡尔·马克思和梅纳德·凯恩斯。他认为,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守护神和杰出的思想家,他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是如何运行的。亚当斯密是一位资本主义规律和进步的分析家。马克思是一个知识渊博、目光犀利的经济思想家,或许是有史以来最值得关注的资本主义动力的分析家。(罗伯特·海伦布伦纳:经济学的秘密,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因为在努力由表入里地揭示隐藏在资本主义表象背后的本质的过程中,马克思不朽的理论贡献在于对我们的社会制度表象的洞察以及我们思考这一体系的方法。(罗伯特·海伦布伦纳:经济学的秘密,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35-36页)没有哪位经济学家能与马克思如此广博的和深邃的知识相媲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则是一位修理资本主义的工程师。他是经济学的创新者,作为对经济学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思想家,可以同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相比肩。(罗伯特·海伦布伦纳:经济学的秘密,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39页)罗伯特·海伦布伦纳的意见,不一定都对,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要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逻辑,必须读这方面已有的经济学经典。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眼界广阔、知识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的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有的人没读过几本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有悖于科学精神。要下功夫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部经典著作,那种认为《资本论》过时了的观点是武断的。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到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约瑟夫·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弗里德曼的《资本主义与自由》、西蒙·库兹涅茨的《各国的经济增长》、托马斯·皮凯蒂撰写的《21世纪资本论》、美国学者海尔布隆纳的《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等,这些著作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思考和研究当时当地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习经济学,既要下功夫研读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经典经济学著作,也要认真研读重要的西方经济学经典著作。看看他们是如何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看看他们是如何突破前人的框框思考和研究出现的新问题的,看看他们是如何分析经济发展过程中病态的形成原因、治病的机理和针对性地开出药方的。

曾经有一个时期,提及西方经济学就只是批判,之后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否定和排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两个极端都是错误的,我们不能因为是西方经济学或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排斥,连他们的书读都不读就批判、就否定,这不是科学的态度。

经济学院的前辈们,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很多经济学院的教授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面有深厚的造诣,但同时熟悉、精通西方经济学,他们博览群书,学贯中西,成为一代经济学大师,我们所熟知的高鸿业教授、吴大琨教授等就是这方面的典型的代表。高鸿业教授翻译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他主编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至今还被广泛应用,他对马克思的《资本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深入研究,看他教材每章后面的评析可知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功底深厚。

三、读书不能仅限于读经济学的书。

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不可能把相互联系的方面或组成部分绝对隔离开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撇开其他过程或方面,如政治上层建筑等,就能够理解经济过程的经济学逻辑了。我们不能停留在哲学层面上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我们要了解经济基础如何决定、通过什么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如何、通过什么机制或途径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否则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把握经济过程的内在逻辑,就不可能正确地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恩格斯提醒过我们,他在致约·布洛赫的信中说,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96-697页)

经济学家尤其是大学者的思想,往往自成体系,其组成部分不能割裂,如果不了解整个思想或理论体系,不了解其各部分内容在整个体系中的恰当位置,就不能完整把握他们的思想,甚至产生误解。如前面提及的亚当·斯密不仅有《国富论》(1776年出版),而且在此之前还出版的《道德情操论》(1759年出版)。有人认为《道德情操论》是属于伦理学。实际上,那时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都还没有变成完全独立的科学,是交织在一起的。读他的《国富论》,最好也要读他的《道德情操论》,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他的思想。有人说经济人假说是斯密发现的,人都是自私的,自私的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自然而然地增进社会利益。看了他的《道德情操论》,才能知道他的人性假设的全貌。《道德情操论》开宗明义就说:“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在他看来,不仅要发挥自私产生的驱动力,而且要唤起人们的同情心和对他人、对社会的关注,避免人性的扭曲和损人利己的行为,让人们在全面人性的驱使下追求利益。他对“看不见的手”的分析,也是这样。

四、读书但不唯书,不唯权威。

读书重要,但应读书不唯书,不迷信权威。已有的书籍和理论学说,都是作者所处时代的问题进行思考研究的结果,自然带有他那个时代的特点和历史局限性;有的是在极严格的假设下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有的掺杂着意识形态的偏见,更有经济学家把他们的由本国状况所决定的意见“绝对化”起来,把这些意见推崇为永恒的真理或一般原理加以兜售。同时,有些领域的问题虽然早已提出,并有很多研究,也开出不少药方,但药方的疗效并不尽如人意,如美国学者威廉·伊斯特利所说,自从有了经济学家这个职业以来,寻求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理论就一直困扰着我们。在过去的半个世纪,我们经济学家数次都以为自己找到了经济增长的灵丹妙药,但是没有一个药方收到预期效果,我们看到了这些灵丹妙药的失效。因此,读书要不唯书,不盲从迷信权威,否则会误入陷阱,坐井观天。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我们不能把已有的经济学理论或学说当作教条,拘泥于以往经济学家在特定条件下的具体论述和结论,固守经济学大师们被实践证明不合时宜的论断,把他们基于特定时空条件下给出的结论当作普遍真理,把他们开出的药方,当作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是同经济学与时俱进理论品质不相容的。失去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经济学,是没有生命力的。

经济学是致用之学,把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实践,创造性解决中国的问题。我们重视已有经济学书籍的理论成果,但不能拘泥于此,不能把思想禁锢在已有的思想理论的框框里,更不能用来裁剪中国实践或者牵强附会地解释中国实践。理论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长青。我们学习书本上的知识、理论的同时,要面向实践,关注实践,关注实践创新,让理论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同时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创新理论和理论思维,创造性思考探索中国面临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推动中国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实现富国、裕民和强兵的历史使命。

以上是我的一点思考,不一定正确,但是我真实的想法。

谢谢大家!


image.png

(文章来源于经院一家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