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回望五四,新青年还看今朝”:记经济学院第三十七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集体实践暨经济学院学生党建骨干外出实践活动
发文时间:2019-04-27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促进当代大学生对党史国史的理解,纪念传承五四运动精神,4月1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指导下,经济学院学生党总支、学生党员先锋促进会组织经济学院第三十七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全体学员、学生党支书及党总支促进会成员前往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参观学习。
       当天下午,参观人员集合完毕到达纪念馆后,在馆前合影留念并分为三个大组顺序参观。

 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位于原北京大学红楼旧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纪念馆共有三个展区,分别为“不忘初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陈列”“时代的先声——新文化运动陈列”“北京大学红楼百年纪念展”。各个展区通过新文化运动陈列、旧址复原、五四期刊陈列、电视录像等形式,全方位展示新文化运动历史风貌,生动形象地再现从新文化运动兴起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学习价值与教育意义。



       第一个展厅“北京大学红楼百年纪念展”生动刻画了特殊年代以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优秀知识分子挺身而出,不畏强权暴政、追求民主科学、引导国人思想觉醒的历史群像。精心复原后的李大钊办公室、毛泽东工作过的新闻报纸阅览室以及学生上课的大教室,令人身临其境,前辈先烈为开启民智竭心尽力的光辉形象如在目前。


       第二个展厅“时代的先声——新文化运动陈列”详细讲述《新青年》的创刊与发展历程。展览中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大学兼容并包的精神以及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的青春热血和爱国赤诚令同学们感慨不已,同学们纷纷向百年前无畏抗争、正气浩然的先辈表达敬意。


       第三个展厅“不忘初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陈列”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在星火燎原并光耀神州的那段历史。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学员们在该展区答题系统参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相关历史知识问答,并取得优异成绩。同学们或驻足深思,或前进遐望,无不被革命先辈为创建中国共产党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深深震撼,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三个展厅参观结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学员们和党建骨干在红楼前集合。回望这栋已经酝酿光辉历史并已经成为历史的沧桑建筑,学员们更加坚定入党信念,党建骨干们也更加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参观感想:

       本次参观感触最深的是爱国精神。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仍面临内忧外患,对内虽推翻清朝帝制,但面临着袁世凯复辟等问题,国家尚未安定;对外又面临列强欺凌,国际地位极其低下。国家危难,最能激起人们的爱国情怀。值此危难之际,有识之士纷纷挺身而出,先生们教书育人,以学校为阵地,为国家培养出大批的人才,而学生们接受当时的先进思想,积极思考国家的前途命运,表达诉求,希望将国家引上富强之路。李大钊在《青春》里谈到:“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今天正值芳华的我们,亦当聆听先生之教诲,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国家,为了国家的发展而奋斗。
——孙佳琪

       非常感谢学院提供这次学习的机会,以前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认知还是局限于课本上,唯有这一次参观,才让我真正深入了解了这场运动的历史意义。那些马克思主义先驱们,平均年龄与我们相仿,但他们怀揣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开启民智,为民请命,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滚滚历史洪流中,试图唤醒中国这头沉睡的狮子,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新文化运动不啻于一场思想的解放,更是一场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回顾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历程,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成就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也成就了马克思主义。而那些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拼搏奋斗的新文化运动先驱们,更应该为每一个中国人所知。
——王芝清

       五四大街车水马龙,步入红楼,亦是人员熙攘,却丝毫不减这楼的肃穆与庄严。我们的参观开始了,一路浏览,那些曾躺在教科书上的文字画面现在跃然脑海。这场呼唤着科学与民主的新文化运动,这场掀起思想解放潮流、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爱国运动,如今,我们亲眼重观,远比教科书里更生动震撼。浏览中,我们加深了对新文化历史背景、运动过程以及各位杰出人物的认识,对党的历史也更加地了解,不能否认,这是一次极具意义的实践活动。在一个展台上有这样一句话:“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北大学生在巴黎和会之后喊的这句口号我虽不是第一次听了,却一如初闻时震撼感动,我们现在与那时的他们一般年龄,也应当怀有与他们一样甚至超越他们的爱国热情,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为实现家国梦想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
——冯铭媛


(文案/杨雅祺、付亚军、李植、安名豪;图片/曾悦梅、梁希为、单雅婷;编辑/董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