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0年第一季度)”在人民大学举行
发文时间:2010-03-22

  3月2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0年第一季度)”在逸夫会堂第一报告厅隆重举行,这是人大经济研究所举办的第十三期论坛。林岗副校长出席论坛并致辞,论坛开幕式由杨瑞龙院长主持。


  林岗副校长在致辞中发表了对当前中国经济外部环境变化的看法。他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特别是人民币升值问题;二是国际贸易体系的问题,贸易保护主义已经抬头,中国经济需要更好的发展。林岗副校长指出,我们做宏观经济分析预测,就是要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知识增长作出有价值的贡献。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研究员,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高培勇教授,中国社科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所长李向阳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张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刘凤良教授,经济学院胡乃武教授,经济学院副院长、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元春教授,东海证券有限公司总裁章涌涛先生等宏观经济研究领域的一流专家和业界代表,以及经济研究所的全体研究人员参加了本次论坛。


  宏观经济形势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刘元春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雷达教授在论坛上代表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2010年第一季度)——全球经济再平衡与中国经济的外部风险》。


  报告认为,在全球经济的复苏阶段,世界经济仍然受到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欧洲板块不止一个国家面临主权财务危机困扰,欧元体系面临考验;发展中国家外部需求恢复乏力、未来外部融资成本高企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目前的全球经济复苏能否持续、是否存在二次“触底”的可能?后危机时代的再平衡过程是否意味着全球经济失衡格局的改变?报告从对全球经济危机性质判断、全球科技创新的周期变化、全球产业结构、国际金融体系的再平衡调整、以及中国在全球经济再平衡过程中所面对的外部风险等方面,分析了本轮经济复苏过程中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趋势。
  报告认为,在全球经济大格局不变的背景下,后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再平衡主要表现在全球贸易和金融领域各主要经济体相对实力的变化上,从周期性危机的爆发到经济复苏的现实过程来看,全球经济的再平衡有三方面的主要变化:一是欧美虽然在内部供求结构上有诸多的相似之处,然而,由于美国的服务业中金融与商业相关的服务业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而这类服务业具有可贸易性,因此,美国不可能彻底地放弃这一领域的贸易优势,转而去发展制造业。而欧洲的服务贸易的供给结构中,建筑业占据了很大比重,而这类服务也不具有可贸易性,当欧洲内部对服务业的需求增长低于供给增长时,欧洲内部资源从服务业向制造业转移具有更大的现实性,因此,欧盟内部的再平衡一方面会进一步摆脱美国的需求冲击,同时也会在全球失衡的格局中被边缘化。二是从发达国家进口商品中端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在再平衡过程中,高端产品的制造业中心——日本和德国的外需增长空间会进一步压缩,而低端制造业中心——中国及东亚经济体的产业结构的上升仍具有一定的空间。三是尽管美国在本轮危机后的金融地位有所动摇,特别是美元在新增储备货币中的比重与美元汇率变动的相关性规律被打破。但是,欧洲要替代美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欧元替代美元成为主要国际货币仍然不具有现实可能。因为欧洲经济的基本面因素与美国相去甚远。从经济基本面的情况来看,欧洲经济的表现给东亚国家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变革过程中地位的提升留下了空间,但是,东亚国家要真正替代美国的角色,目前也不现实。因为,东亚国家在金融发展水平上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
  报告指出,在全球经济大格局不变,而全球经济再平衡又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经济体创造了一定的发展空间的背景下,中国因素成为了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最令世人关注的热点。然而,中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中仍然面临着诸多风险,其中最为主要的风险有:国际分工格局中错误定位的风险、红利争夺的风险、流动性紧缩的风险和外部需求的逆向冲击以及政治风险等。雷达教授精彩的演讲博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会上,各位领导和专家也围绕人大报告,就国际货币体系调整的模式以微调为主还是格局性的变革,2010年世界经济走向是持续V型反弹还是“二次探底”风险的加剧,中国外部经济环境是否将面临资本流动加剧、贸易条件恶化、顺差增速下滑等三重压力,全球不平衡威胁下美国经济调整是以汇率调整为主还是内部结构调整为主,全球金融局部动荡是否会从根本上影响全球刺激政策的退出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积极有益的讨论。他们睿智精辟的演讲,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兴趣与共鸣。
  为了更好地增进学术交流效果,本届论坛增加了问答环节,嘉宾与现场师生精彩互动,探讨问题,碰撞思想。听众提问一针见血,直击主题,嘉宾回答鞭辟入里,幽默风趣,现场气氛被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证券报、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经济观察报、中国经济导报、财经杂志等30余家社会媒体对论坛进行了采访和报道,新浪网财经频道对论坛进行了现场直播。

(编辑:王宝奎;核稿:丁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