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成功举办第三十期创新经济论坛
发文时间:2018-01-12

   12月26日晚上6点,由经济学院国民经济管理系、中关村天成创新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三十期创经济论坛在明德主楼304教室举行,经济学院方竹兰教授和其博士研究生陈伟共同发布了团队研究成果《深圳如何成为全球原始型创新中心》。

   该研究成果包括中国逆创新特征与深圳创新现状判断、深圳如何培育原始型创新人才、深圳企业如何从跟跑创新到领跑创新、深圳如何打通产学研资介市价值链以及深圳如何提高社会组织服务创新的能力等五个部分。方教授首先从理论层面介绍了原始型创新的流程和中国的逆创新特征,原始型创新依次经过直觉突破式创新、解释规划式创新、逻辑推理式创新和推广扩散式创新等四个阶段,中国从原始型创新的末端进入全球创新链,由推广扩散式创新阶段逐步反向推进至直觉突破式创新阶段,目前尚未到达世界原始型创新的前端。深圳在逆创新中走在全国前列,对深圳创新发展的现状,研究团队给出了“应用开发多、基础研究少,跟随式创新多、引领式创新少,引进创新资源多、内生创新资源少,大企业创新多、中小企业创新少,科技创新多、人文创新少,单体创新多、协同创新少”等“六多六少”的判断。随后,研究团队从四个方面提出深圳如何成为全球原始型创新中心的建议。人才方面,方教授主张根据原始型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推进教育系统改革,提倡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发力培育原始型创新人才,政府提供原始型创新人才生长的制度生态;企业方面,方教授提出认可民营公有制的法律地位、强化对人力资本产权的保护、改变货币资本本位的信用担保和完善公平竞争的产业政策等建议;协同创新生态方面,方教授从源头疏通、校企疏通、政社疏通、企社疏通、技市疏通、虚实疏通等六个视角提出针对性建议;社会组织方面,陈伟博士详细介绍了社会组织在创新生态中的功能,并结合深圳的具体情况提出编制社会组织服务企业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推动政府管理模式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通过“社联网”实现社会组织与创新企业之间的高效对接、引导社会组织增强在服务创新过程中的“社会性”等建议。

   《深圳如何成为全球原始型创新中心》的调研报告是方竹兰教授带领研究团队(成员包括姚李亭、于畅、陈伟等7人)走访调研华为、腾讯、中兴、华大基因等20家具有代表性的深圳创新主体之后,由团队成员集体讨论并撰写完成,对深圳创新现状和提升原始型创新能力的制度系统进行深入分析。

   本次论坛参与者包括校内的创新经济研究者和有意创业的学生,以及一些校外从事创业工作的青年业者。针对深圳的创新环境和中国不同区域的创新前景,多位论坛参与者提问,方教授做出细致精彩的解答,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创新经济论坛致力于打造全国一流的创新经济研究平台:一方面为专家学者的创新经济理论研究提供交流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为正在从事创业的年轻人提供展示的机遇。在这里,传统的界限被打破,陈旧的规则被修改,青春的想象被开启,直觉的创新被激发。2014年3月首次举办至2017年12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创新经济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30期。历届的嘉宾既包括学术研究成果丰富的专家学者,也包括初出茅庐、对创新充满理想的年轻人。

(编辑:陆美贺;核稿:李佩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