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的发展之路:中国与拉丁美洲的经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发文时间:2015-09-04

   2015年8月28日-29日,“探索新的发展之路:中国与拉丁美洲的经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该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策对话倡议组织(IPD)联合主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以及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东亚?北京)协办。出席本研讨会的嘉宾有来自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国发展政策委员会、联合国拉丁美洲委员会等单位的数十位国际友人与各国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各中央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中央企业的中国官员、专家和企业家。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出席研讨会并致辞,经济学院院长张宇主持了开幕式。

  陈雨露校长在致辞中表示,人文交流是中美关系的重要支柱,两国大学合作对话也是中美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中国人民大学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有着十分良好的合作传统和友谊,推进两校的智库交流与合作,针对中美两国以及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开展联合研究,对提升中美两国的人文交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中拉经贸合作广泛,拉美地区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海外投资目的地,但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经济的发展,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常态时期,对此他也就中拉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机遇挑战以及未来的合作提出三点祝愿:第一,深入探讨中拉经济发展的经验以及教训,为中拉未来发展道路提供参考借鉴;第二,正视中拉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为中拉经贸与投资合作献计献策;第三,聚焦中拉经济社会政治发展重大问题,为中拉、中美的全方位交流合作贡献力量。最后,他希望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通过研讨,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贡献真知灼见,共同为中国、美国、拉美等世界各个地区的学术交流与政策对话作出卓越贡献,共同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以及和谐世界梦想的早日实现。

  开幕式上还播放了200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策对话倡议组织(IPD)联席主席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的致辞视频。他首先表达了对陈雨露校长、张宇院长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其他工作人员的感谢。随后他介绍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策对话倡议组织,并向参会人员推介了著作《反思华盛顿共识》一书。他认为拉美“失去的十年”可以部分归咎于华盛顿共识,而拉美近年来的复苏与中国的高速发展是分不开的。他在视频中表达了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担忧,认为该协议只让美国在内的部分国家受益,而损坏了大多数国家的利益。他希望,此次研讨会能促使中国与拉丁美洲的学者、官员、企业家探讨出让中拉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规则与模式。

  大会邀请了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于洪君;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经济委员会(ECLAC)经济发展司司长丹尼尔?提特尔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隆国强;外交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司副司长王保东;丝路基金董事总经理,纽约大学(上海)客座教授王建业;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黄卫平;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策对话倡议组织(IPD)联席主席,联合国前副秘书长何塞?安东尼奥?奥坎波;中国社科院拉美所所长吴白乙;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楚序平;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张礼卿做主旨演讲。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关雪凌主持研讨会主旨演讲。

  于洪君副会长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拉关系的历史以及他参与拉美事务的亲身经历,他指出虽然中拉外交的局势比较复杂,但是由于中拉政治关系与经济合作的基础良好,中拉友好的大趋势是不会改变的。他认为政治、经济、人文应该成为中国同拉丁美洲全面发展的三大支柱,不可偏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需要学会合作、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使中国梦和拉美梦结合起来。

  提特尔曼司长指出,在过去的14到20年间,中国和拉丁美洲在各自的地区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金融和贸易方面,中拉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认为,要进一步促进双边之间的贸易平衡,才能使得拉美的贸易更为多元化。同时他还提到,拉丁美洲的中小企业都只是在拉丁美洲内部来开展相关贸易,他们没有很多的出口,所以他也希望能够将更多的中小企业纳入进来,加强中国和拉丁美洲的关系。

  隆国强副主任表示,新常态下中国将继续拉动拉美对中国的出口,同时在旅游业、飞机制造业、基础设施国际产能合作、技术创新和革命等方面,中美的合作将会进一步增强。  此外,在经济增速放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发展问题上,他认为中拉面临着许多共同的困境,双方应互相借鉴和交流经验,强化南南合作。

  王保东副司长在发言中指出拉美国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人口红利显著,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各国的国力持续增强,在应对挑战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我们对拉美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王建业总经理在发言中提出了新兴市场金融危机在即论不成立,他指出就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数据,没有表明新兴市场金融危机在即的征兆,主要原因是过去十来年,世界经济和新兴市场国家内部的金融经济格局都发生了变化,增强了新兴市场国家应对外部冲击、贸易条件变化、资本流出的能力。他建议进一步扩大中国对拉美的直接投资,使有限的资源在更广阔的市场得到有效配置。

  黄卫平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位一体”的格局是中拉未来合作的基础。“1+3+6”则是指一个包容性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贸易、投资、金融作为三个支柱,能源资源领域、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农业、制造业、科技创新、信息技术是六个重点合作领域。“3×3”的合作模式是指共同建立物流、电力、信息三大通道,实现企业、社会、政府三者良性互动,拓展基金、信贷、保险三条融资渠道。他希望中拉未来的合作是可持续发展的,要做到既有数量,又有结构的转变。

  奥坎波主席在发言中为探索双边的发展道路提出三个观点:一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他认为当前无论中国还是拉美的产业结构都面临着转型,中国在谋求在高新产业上的突破,而拉美也亟需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二是加大双边投资力度,拉美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十分薄弱,这足以为中国提供广阔的投资平台。最后他强调了南南合作的重要性,他认为在一个新常态的世界中,发展中国家将会经济放缓,这使得“南方国家”间的贸易往来变得更加重要。

  吴百乙介绍了他对拉美的认识,认为拉丁美洲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有着和平与发展的基础和文化多样性和社会构成的多元化特征。中国应认真重视同拉美的各类互动。同时由于拉美较中国开始现代化早了一百多年,中国应在建设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现代国家能力中借鉴汲取其成功经验,充分看到双方各自的长处和不足,然后把我们的劲拧在一起,通过我们的智慧去创造和谐、包容、共同增长的未来。

  楚序平主任就国有企业未来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未来的国企发展将具有以下六个特点,一是国企将更普惠全社会,二是国企的混合所有制将更有生命力,三是国企公司的治理将更加科学,四是国企机制将更有市场活力,五是其透明度将会提高,最后一点是国企将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他呼吁中国的国有企业应在中拉经济互动中主动担起领头羊的责任,助双方实现美好、圆满的合作。

  张礼卿院长总结了中国的资本市场开放现状的三个特点,他认为应该放慢资本市场开放步伐,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应该加强资本管制。他还提到,一方面,中国为了降低周期性下行压力,中国现在需要进一步降低利率,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中国也需要尽力推动外汇市场改革和汇率定价机制改革。

  本次研讨会设置了六个专题讨论:(一)中拉经济关系全景:互利共赢下寻求多方面合作机会;(二)国际资本流动:中国和拉美的经验;(三)跨越资源:中拉长远贸易关系的多样化及可持续发展;(四)从经济壁垒到更富于效率的中拉贸易合作;(五)创新、工业化与政府角色(政策讨论);(六)中拉如何应对全球治理变革所带来的挑战。来自不同国家的近40位经济学家围绕各个热点问题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专题讨论一“中拉经济关系全景:互利共赢下寻求多方面合作机会”由墨西哥自治大学经教授济学教授胡安·卡洛斯·莫雷诺·布里德主持。讨论中,波士顿大学教授、全球经济治理行动联席主任凯文·加拉格尔教授认为拉美对中贸易正面临严重的大量出口大宗商品而进口制造品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陈彦斌做了“中国经济不会演变为美国式大萧条”的发言;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驻会研究员陈懋修先生提出“中国不应把拉美的案例看作一个失败的案例”的观点;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卢荻表示人民币只有在国际汇率市场上起到更重要的作用,中国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大国。讨论最后,巴西青年学者圣地亚哥·布斯特洛协调研究员就上述专家学者们的发言进行了点评。

  专题讨论二“国际资本流动:中国和拉美的经验”由何塞·安东尼奥·奥坎波主席主持。提尔特曼司长率先指出当前拉美国家正在加强资本监管;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齐昊做了“中国的新常态较其他国家是不一样的”的发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策对话倡议组织(IPD)金融市场总监琼斯女士认为欧元区危机实际上是一个资本流动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所长助理柴瑜女士就以中国和哥伦比亚为例指出中拉未来合作和发展的几个趋势。与会最后,阿根廷青年学者赫尔曼·雷耶斯在听取了上述观点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专题讨论三“跨越资源:中拉长远贸易关系的多样化及可持续发展”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刘瑞教授主持。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经济委员会国际贸易和一体化司前司长奥斯瓦尔多·罗萨莱斯在讨论中指出中国的经济改革对为贸易和投资带来新的机遇、出口的多元化和更大的贸易平衡非常重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郑新业教授提出“中国应该学习美国和拉美国家帮助穷人的经验”的观点;秘鲁太平洋大学研究中心主任辛西娅·安·桑伯恩教授和她的助手丽贝卡·雷共同就政府对于环境监管方面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秘鲁圣马科斯国立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秘鲁国家石油公司前主席温贝托·坎波多尼克·桑切斯教授呼吁拉美国家应该有对自己未来发展的规划。会议最后,中国青年学者袁菲对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关注绿色金融”的看法。

  专题讨论四“从经济壁垒到更富于效率的中拉贸易合作”由联合国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经济委员会国际贸易和一体化司司长奥斯瓦尔多·罗萨莱斯主持。哥伦比亚洛斯安第斯大学教授、哥伦比亚国立大学教授、哥伦比亚财政部前部长吉列尔莫·爱德华多·佩里卢比奥教授鉴于中国历史变革如城镇化进程还未结束从而做出“中国的发展潜力还是巨大”的论断;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宋利芳教授的演讲以“中国应对与阿根廷的反倾销问题”为题提出“中国应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问题”的观点;胡安·观点卡洛斯·莫雷诺·布里德教授表示拉美和中国需要一个新的贸易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崔守军呼吁中拉在增强贸易往来的同时减少不对称性。多米尼加青年学者伊万诺娃·雷耶斯在进行了点评。

  专题讨论五“创新、工业化与政府角色(政策讨论)”由王建业教授主持。美国曼荷莲学院教授、麦卡洛克全球倡议中心主任伊娃·波斯指出当前中拉面临着“创新以及生产率的提高”和“工业4.0的具体实施”这两大挑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教授创新性地提出了“中国在未来五到十年内还将采取‘防御性’的人民币汇率政策”的观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策对话倡议组织(IPD)博士后研究院、债务重组和国家破产项目联合负责人马丁·古兹曼表示,货币政策和外汇政策应在长期内保持透明度和可预测性;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朱安东鼓励国企大胆创新,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中国青年学者周建军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我们在关注产业政策的同时,也应关注企业的角色和市场的结构。

  专题讨论六“中拉如何应对全球治理变革所带来的挑战(开放式讨论)”由哥伦比亚洛斯安第斯大学教授、哥伦比亚国立大学教授、前哥伦比亚财政部长吉列尔莫·爱德华多·佩里卢比奥主持。奥坎波主席首先表达了他对金砖五国目前所制定的体制有着很高的期待;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代鹏以“我们不应对一个社会的发展过于的求全责备”为题发表了演讲;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金砖四国实验室联合主任马科斯·特洛伊乔提出“在再全球化中地缘政治将再次崛起”;国家开发银行规划局副局长王文松表示,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也和美洲开发银行一样,要求项目业主承诺原料可追溯。巴西青年学者马科斯·雷斯副教授在最后点评中鼓励中国应该扮演同美国一样的角色,为发展中国家创建一个新的发展银行。

  何塞?安东尼奥?奥坎波教授与张宇院长在闭幕式做总结演讲。

  奥坎波教授在总结发言中首先感谢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了这次学术研讨会,也高度评价了与会的各方代表专家的发言。他认为,中国当前的发展速度之快,是可供探索和借鉴的榜样,此次学术研讨会为其提供了很多很好的不同视角来了解中国的发展。

  张宇院长指出,本次会议一共取得两方面的成果:第一,我们加深了对中国和拉美各国经济的了解。第二,我们加深了对中国和拉美关系相互合作的了解。同时,中国和拉美各国的学者之间,通过这次会议,加深了了解,也增进了友谊,对我们将来的合作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最后,他祝愿拉方和中方能加强相互探讨,共同探索人类发展的道路,为争取一个更美好的明天做出自己的贡献。

  “探索新的发展之路:中国与拉丁美洲的经验”国际学术研讨会得到了社会各界与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新浪网进行了图文直播,新华社、财新网、观察者网等多家媒体对论坛进行了报道。

(编辑:陆美贺;核稿:李佩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