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举办第26期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研讨会
发文时间:2018-04-24

   2018年4月13日14时,第26期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研讨会在明德法学楼501教室举行。本次会议邀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福州大学闽商文化研究院院长苏文菁教授进行主题报告《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的海洋发展》。经济学院王珏、孙睿等老师以及经济学院硕士生、博士生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苏文菁教授本次演讲共分为三部分:“丝绸之路”的名与实、海洋中国的三次发展以及世界经济文化共同体。

  苏教授首先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7年发起的“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对话之路”所考察的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并由此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知识背景和概念演化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和分析。苏教授指出我们在使用“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时,必须提高警惕,必须意识到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所使用的概念是从西方视角看问题的,其中还暗含着“中国文明西来说”等“有毒”成分;苏教授还指出日本人二战后构建的“海上丝绸(陶瓷)之路”概念与其经济起飞密不可分,经济的繁荣客观上要求一种文化和历史的支撑,因此半个世纪前日本人这种历史观和文明观的构建是值得我们当今中国学者予以重视和思考的。接着,苏教授回顾了中国历史中三次“向海”的进程:第一次是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全盛时代;第二次是明清时期,在官方的海禁政策下,中华民族的曲折向海;第三次则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2.0版本的提出。最后苏教授认为当今中国应进一步拥抱世界,重视多元化文化,正视海洋文明,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亚洲文化自信,构建起亚洲命运共同体和全人类命运共同体。

  王珏老师对于苏教授及其团队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认为苏教授此次的演讲兼具“家国情怀”和“个人思考”,对于在场的老师和学生来说既是一种知识面的拓展,更是一种美学上的享受。


(供稿:王庆;编辑:陆美贺;核稿:李佩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