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举办第三期经济体制改革论坛
发文时间:2014-06-10

        6月7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和经济学院联合主办的经济体制改革论坛(总第3期)在明德主楼728会议室举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德步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经济学院院长助理陈彦斌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经济学院陈彦斌教授、丁守海副教授、夏晓华副教授、李三希助理教授、宋扬助理教授以及经济学院博士生陈小亮和郭豫媚等在论坛上作了报告。

        开幕式上,陈彦斌教授对论坛宗旨和基本状况作了介绍。陈彦斌教授指出,“经济体制改革论坛”的宗旨是从经济理论、历史逻辑和国际经验等多维视角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逻辑和具体问题。“经济体制改革论坛”定期发布报告,每年发布两期,每期组织7-8名有造诣的研究人员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随后,高德步教授致辞。他指出,过去30多年里中国的经济社会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正处于改革的新时期,推动改革的历史任务和时代责任落在了青年学者的身上,因此青年学者要多讨论、多交流,要身怀历史责任感。高德步教授援引明朝思想家陆九渊的名言“收拾精神,自作主宰”,告诫青年学者要在对已有研究思想和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研究,唯有此,才能形成学术自由的氛围,青年学者也就能对中国当前的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最后,高德步教授对论坛表示了高度的关心和支持,希望论坛越办越好。

        本期论坛的主题为“要素市场改革的重点与难点”,七位报告人分别就要素市场改革的总体逻辑,要素市场改革的国际经验,以及劳动、资金、资源品和土地等要素市场改革进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陈彦斌教授发表了题为《要素市场改革的经济学逻辑》的报告。报告着重阐述了要素市场改革为什么滞后、现在为什么需要进行要素市场改革以及如何推进要素市场改革等三个关键问题。陈彦斌教授认为,要素市场改革严重滞后而产品市场改革基本到位的深刻原因在于这种改革组合能够以低成本方式追求高速经济增长并且可以大致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然而,要素市场扭曲导致收入分配结构、总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严重扭曲,因此要素市场改革已经成为当前与未来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其核心则是实现要素价格的市场化。要想将要素市场改革落到实处并不带来大的冲击,陈彦斌教授认为要着重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要素市场改革不是简单地放松价格管制,而是要构建完善的竞争性要素市场体系。二是,各个要素市场的情况不同,应该区别对待、分类改革和有序推进,不可混为一谈和急于求成。三是,要素市场改革的改革红利要长期中才能得到体现,短期内很难出现,甚至可能出现改革负红利,而通过顶层设计将要素市场改革和国企改革同时推进,则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改革负红利。

        丁守海副教授报告的主题是《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变革趋势与方向》。丁守海指出,中国劳动力市场一直存在两个层面的分割性,即城乡二元分割和城市内部两级市场的分割,在渐进式的改革模式下,劳动力市场变革且走且退,在逐步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同时,又逐步强化城市内部的二元分割,将难解决的问题遗留到今天,未来劳动力市场变革的主战场将转向城市市场内部。源于既得利益者的阻力,未来改革的难度加大,可以从三个维度协同推进。第一,在推动主体的设计上,不能像以前那样依托自下而上的市场力量来推动,需要政府自上而下地推进。第二,在推进方式上,需要通过更精巧的机制设计来满足激励相容条件,可以通过对次级部门做加法或者对优先部门做减法来降低后者的实际工资租。第三,在资源配置力量上,优先部门要在原来行政机制的基础上逐步引入市场力量,通过强化竞争来打破劳动供给的固化现象和超额租金;次级部门则要在原来以市场机制为主的基础上,逐步引入行政干预力量,通过强化政府规制来保护劳动利益。

        宋扬助理教授报告的题目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户籍制度改革的难点与思路分析》。宋扬认为,户籍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在同一个区域内生活的居民获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而不受户籍属性的限制。宋扬指出,户籍制度改革主要面临以下难点:户籍管理上严重分权,权力集中在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并没有很强的改革动力;巨额的改革成本对各级政府的财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抑制了户籍制度改革的速度;大城市承载能力相对饱和,放开户籍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大城市病”。最后,宋扬给出了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第一,户籍制度改革需要中央政府的顶层设计,以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政策激励。第二,逐步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对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共担机制,减轻政府公共服务支出的财政压力。第三,通过区域和产业政策的协调让中小城市分担大城市户籍改革的压力。第四,逐步放开大中城市的落户条件与逐步增加对非本地户口人群的公共服务应该同时进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李三希助理教授发表了题为《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的报告。李三希的报告重点分析了两个问题,一是利率市场化应该采取的模式,二是金融系统应对利率市场化冲击的举措。对于第一个问题,李三希强调,从利率管制走向利率市场化是美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和主要新兴经济体的常态,这些国家的经验表明渐进改革成功率更高,而且中国也应该采取渐进式改革。对于第二个问题,李三希指出,利率市场化不可避免地会让部分金融机构破产,因此必须建立配套制度来完善金融系统。和其他国家比,银行是中国资金供给的主体,地方政府和国企是中国资金需求的主体,这造成了银行独特的道德风险。因此,除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中国还需要敦促国有银行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并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降低银行体系在经济中的重要性和危机后的传染性。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郭豫媚报告的题目是《提高银行业竞争程度是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条件》。郭豫媚指出,放开存款利率上限不是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由竞争性的市场决定资金价格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而当前中国银行业存在较强的垄断力量,因此仅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将无法得到竞争性的市场化利率。郭豫媚认为,中国银行业竞争程度不足的原因在于:一是民营资本受到各种限制,难以进入银行业;二是国有银行高管多具有在央行等重要政府部门工作过的经历、甚至具有行政级别,从而导致政银不分,使政府在银行业形成一定的垄断力量。郭豫媚建议,要想彻底实现利率市场化,中国急需提高银行业竞争程度。一方面,通过建立和规范民营银行准入法规和监管法规,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民营银行的引入力度。另一方面,优化国有银行治理结构和管理层任命制度,增强国有银行的独立性,提高国有银行间的竞争程度。

        夏晓华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以资源税配套改革推动资源品价格市场化》。报告指出,以石油、煤炭、天然气、电力等为主的资源性产品领域仍然处于政府主导或控制价格的阶段,并导致了耗竭式资源开采和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夏晓华认为,长期以来以从量定价的资源税是导致资源品价格扭曲的主要原因,因此资源税配套改革是破解资源品价格扭曲的关键。据此,夏晓华副教授提出了资源税统筹配套改革的设想,即通过资源税统筹配套改革逐步推进资源品市场定价机制,用间接的税收手段取代行政直接干预,从而使市场在资源品定价中起决定性作用。具体而言:首先,需纵观全局对资源税进行顶层设计,构建一体化税政体系;其次,通过构建统一的全国资源品市场,引入市场定价机制,理顺市场价格与财税体制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三,微观层面要进行资源税统筹配套分类改革,在改革的同时确保民生,包括建立煤电联动改革、扩大资源税税基、统筹推进税费改革,并对价格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适度的财政补助。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陈小亮发表了题为《解决土地问题的关键是落实农民土地使用权》的报告。报告首先指出,土地使用权落实不到位是土地问题的根源。一是使用权不稳定,承包期内经常进行土地调整导致农民缺乏对土地进行中长期投资的激励,造成了农业生产不可持续性和农户增收困难;二是使用权缺乏保障,农民土地被廉价征收,失地农民生活质量显著下降;三是使用权不完整,不具备抵押和担保的权利,导致土地流转不畅。其次,报告阐明了农民土地使用权难以落实的原因。陈小亮认为,其直接原因是相关法律不健全,农民土地权益没有充分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根本原因则在于地方政府能够在土地出让环节获得巨额收益而且自身权力约束较少,而农民谈判能力明显不足,因此地方政府有激励也有能力侵犯农民土地使用权。最后,陈小亮强调,解决土地问题的关键是确保土地使用权真正落实到位,为此,既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执行力度,又要约束地方政府权力、严格规范征地行为,还要成立农民组织以提高农民的谈判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100余名老师与同学参加了论坛,会场座无虚席。在讨论环节,到场的老师和同学们与各位主讲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互动,气氛热烈活跃。新华社、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济导报、企业观察报和新浪网等多家媒体对此次论坛进行了采访和报道。

(编辑:陆美贺、王宝奎;核稿:丁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