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成功举办第三期“数字经济理论论坛”
发文时间:2019-11-20

2019年11月18日下午,由经济学院创办的数字经济理论论坛成功举办。本次讲座邀请到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研究院院长、“双一流”建设国际贸易学科主推全球数字贸易研究方向负责人马述忠教授,为大家分享他的研究成果--跨境电商对进口产品质量及其行业质量阶梯的影响。

马述忠教授首先介绍了对跨境电商产品质量的研究现状,他认为人们对跨境电商进口产品质量的认识存在分歧。在传统的产品质量测算中,大多数学者将单位价格(unit value)作为产品质量的代理变量;马述忠老师采用了更为精确的需求信息推断法,增强了数据的可得性,提高了结果的可信性。论文的创新点,即重点考察了进口产品质量特别是进口产品质量阶梯的变动,并对跨境电商的经济效应进行了扩展研究。随后,马述忠教授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他的研究。

一,研究问题。马教授介绍了进出口产品质量的研究现状。国内外大部分对贸易产品质量的研究都是有关出口的,有关进口的较少,而且研究大都集中在传统宏微观影响因素上,没有考虑新兴互联网交易模式对进口产品质量的影响。为考察不同行业进出口产品质量结构差异,部分学者关注质量阶梯研究,主要探讨进口产品行业质量阶梯长度及其影响因素(Khandelwal,2010;刘伟丽和陈勇,2012)。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很少有文献同时考虑进口质量和进口质量阶梯的影响因素,特别是对我国进口质量和进口质量阶梯的研究,且没有引入现代信息技术视角。在跨境电商方面,大多建立在微观平台数据或者消费者数据基础上,缺乏宏观数据的支撑,已有研究没能关注跨境电商这一新兴贸易方式的经济效应。因此本文计划在以上两方面做出贡献。

二,理论模型构建与推导。马述忠教授借鉴Chen & Schwartz(2013)的假设,构建了两阶段完全信息博弈的理论模型,经过推导得出命题一、二:相较于传统贸易,如果采用跨境电商方式交易,出口国企业的产品质量会提高;区域和行业(产品)异质性会影响跨境电商进口产品质量提高程度,即跨境电商对进口产品质量的提高存在国家和行业差异。接着采用需求信息推断法测算我国进口产品质量,构建DID基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与理论模型推演结论一致:相较于传统贸易,如果采用跨境电商方式交易,出口国企业的产品质量会提高。为进一步研究跨境电商对我国进口产品行业质量阶梯长度的影响,提出命题三:跨境电商能够缩短进口产品行业质量阶梯,即跨境电商能够改善进口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局面。并根据实证检验对该结论进行了证明。

三,结果分析与检验。实证结果与本文理论模型推演结论一致:相较于传统贸易,如果采用跨境电商方式交易,出口国企业的产品质量会提高。在进行稳健性检验时,采用平行趋势假定检验、不同时间差分方法检验和安慰剂检验等方法,并通过对国家分样本回归检验和行业分样本回归检验对全样本回归结果做稳健性检验。

演讲结束后,马述忠教授就指标的测算、模型的设定、进一步研究等问题和与会人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探讨。

本次数字经济论坛由经济学院彭丽红教授主持并做精彩点评,出席论坛的嘉宾有经济学院杨继东副教授等多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创办数字经济理论论坛,邀请国内在数字经济领域最顶级的学者前来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希望通过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帮助学者更深入分析研究和总结提炼数字经济发展背后的客观经济规律,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更深刻的洞见。欢迎相关领域老师和同学关注并参加!

供稿:张仲元;编辑:杨菲;核稿:李三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