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国情考察:深入建筑工地,探寻农民工减贫效果
发文时间:2017-07-17

      2017年7月8-9日,中国人民大学孙咏梅老师带领经济学院11名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亲赴北京市延庆区中建京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北京龙庆首创水务有限公司城西水厂建筑工地,开展了以“我国农村转移人口减贫效果评价及精准扶贫路径探索”为主题的国情考察活动。经济学院撒莉老师参加了此次调研。

      本次调研活动在以往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基础上,对工作在建筑业一线的农民工进行了深度访谈,旨在多层次了解在国家精准扶贫策略带动下,建筑业农民工的工作及生活变化状况。

      7月8日早上10点,调研团队在中建京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召开了项目座谈会,会议由中建京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薛灏主持。座谈会上,龙庆首创水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杰、中建京北公司总经理薛灏、中建干部管理学院院长龚一龙、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孙咏梅、夏晓华老师先后作了发言。胡杰总经理对国情考察团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全面介绍了龙庆首创城西水厂项目概况。胡总经理还对水厂工地上的工人状况做了一个简单介绍:建筑工地既有延庆本地的工人,也有来自河北、山东、陕西等地的外来民工,工地为工人们提供了集体宿舍、食堂。中建京北公司薛灏总经理介绍了京北公司在延庆区的小营村、石河营村棚户区改造项目及环境整治项目。该项目采用棚户区改造+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施,总投资预计达79.47亿元。这两个村棚户区改造项目位于2019年世园会、2022年冬奥会两大国际盛会的重点配套区域,是延庆区重大的政治民生项目。中建干部管理学院的龚一龙院长介绍了中建的基本情况。调研团队负责人孙咏梅老师在会上着重介绍了此次调研的主题和目的,她指出,此次调研的主旨在于深入了解建筑业农民工生产生活状况,考察当前针对农民工群体的扶贫政策的减贫效果,并探究农民工精准扶贫的路径。此外,夏晓华老师也强调了国情调研的重要性,他指出,国情调研是同学们接触社会的一个重要平台,同学们要借助这个机会去深入了解工地上的农民工群体真实的生产生活状况;我国农民工群体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2016年农民工群体达到了2.8亿,这一群体的发展对我国未来发展是很重要的。因此,充分了解这一群体的贫困发生状况,对于我国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很重要。最后,座谈会在调研双方的友好交流中宣告结束。

      会后,调研团队在龙庆首创的城西水厂建筑工地开展了农民工调研和访谈。调研与访谈主题涵盖了贫困多维度测量、贫困比较分析、扶贫政策了解程度等多方面内容。接受调研与访谈的农民工年龄在40-60岁之间,主要来自河北、山东、山西、延庆等地,从事的工种有电工、焊工、钢筋工、小工(清垃零活)等,调研内容涉及到农民工年收入、消费、劳动时间、职业培训以及享有的社会福利保障等多方面信息。

      通过对建筑业农民工的调研与深度访谈,调研团队了解到:第一,工人师傅们普遍反映,与五六年前相比,收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平均每个月能达到3000元左右,工地上的住宿条件也得到了改善,中午可以在食堂就餐。但是,建筑业农民工劳动状态也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具体表现在医疗保险、农民工文化知识的局限性、劳动时间长和劳动强度大、劳动合同签订情况有待于完善等。与城镇职工相比,农民工师傅们享受的社会福利水平比较低,“五险一金”都要自己出钱交;其次,城市的公园、剧院等基础设施工人师傅们几乎享受不到,师傅们的生活范围仅限于工地、宿舍,生活在一个极其封闭的环境内,与城市居民的交流少之又少,工人师傅们均表示他们与城市居民没有接触,也接触不到;另外,工人师傅们的孩子基本上都还是在家乡上学,无法享受城市孩子的教育资源。调研中同学们还发现,工人们对国家、地方政府的相关扶持政策都知之甚少,且面临着一个双重身份均不被认可的尴尬局面,因为补助等福利往往与户口挂钩,异地基本上享受不到当地的福利政策,但是在老家又会因为长期在外打工而享受不到相应的补助,且身在外地对家乡的很多政策根本无从了解。

      此次考察团成员为:秦蒙、余超、孙冠球、丁冠淇、黄文卉、何薇、丁朔、刘帅、秦路平、余清霜、陈嘉珞。

(供稿:秦蒙、余超;编辑:程万昕;核稿:李佩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