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论坛成功举办
发文时间:2017-12-25

   2017年12月1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主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协办的第六届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贤进楼举行。本次世界经济论坛的主题是“危机十年反思,世界经济之变与未变”。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学院院长洪俊杰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孙杰研究员、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王有鑫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于春海教授、冯俊新副教授、刘凯副教授发表主旨演讲。论坛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教授主持。

   刘元春副校长在开幕辞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金融化的背景下,要对世界经济做出预测和研判十分困难。本次论坛旨在邀请专家学者分享研究成果,为世界经济进行深度分析并作出具有前瞻性的判断。刘校长认为,在过去一年中,主流观点在预测中国经济是否会出现明斯基时刻、欧洲经济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态势、特朗普当选总统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以及地缘政治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四个方面都存在一定失误。因此,他希望本次论坛能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探讨未来经济可能存在的超预期变化,挖掘世界经济运行的深层次规律,为国内方针政策的制定提供意见。

   于春海教授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呈现出基础广泛和支撑力量全面两大特点,这有助于本轮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的自我强化。但要使当前经济复苏具有可持续性,必须重视全球失衡及其调整问题。全球经济失衡具有经常项目失衡调整快于贸易失衡调整、总贸易失衡调整快于产品贸易失衡调整两个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对于其中的深层原因,他指出,当前全球债务问题会导致经济增长缺乏比较坚实的基础。此外,世界经济背后的结构性、制度性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调整,这也是缺乏可持续性的一大诱因。

   洪俊杰教授阐释了当前逆全球化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解决方案:第一,国际经济贸易治理长期停滞不前,必须改革现有的国际贸易体系,建立协商一致的决策机制;第二,公平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需进行对二次分配制度的研究。他还着重强调电子商务在中美经济格局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制定公正合理的电商规则,特别是电商平台规则和互联互通规则的必要性。

   孙杰研究员通过分析世界经济数据勾画了次贷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并针对就业增长和生产率问题、宽松的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问题、贸易增长问题和全球战略问题等四个问题指出近十年来的全球政策和经济形势变化。最后,孙杰研究员简要分析了特朗普政府的税改政策和加息政策,指出该项政策配合会对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造成较大冲击。

   王有鑫研究员主要就三个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一、全球货币政策的演化逻辑和趋势;二、全球货币政策联动性和差异性;三、全球货币政策对全球资产价格的影响。他指出,随着全球货币政策的转向,资产价格激升会带来严峻后果,但同时也无需过度悲观,因为本轮货币政策调整并非暴风骤雨,而是和风细雨。整个调整周期相对漫长,给予了市场主体足够的调整时间。同时,加强金融监管也确保了金融市场能从宽松时期向紧缩时期过渡。

   冯俊新副教授对不同历史时期全球贸易调整以及带来的贸易格局变化进行对比,指出东亚经济体发展壮大是大势所趋,但这个趋势能否保持则取决于贸易政策调整。中国参与国际贸易政策制定,会对东亚经济体能否保持持续扩大产生很大影响。另外,他指出,东亚地区是未来全球贸易最主要的地方,无论是贸易政策制定还是地缘政治风险方面,都需要研究者更加关注。

   刘凯副教授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作为金融危机发源地的美国却能率先从危机中复苏并没有在根本上动摇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这两种现象值得研究者关注。他重点考察了美国的货币政策对中国的经济影响,指出美元扩张会对中国GDP造成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形下,中国不仅需面临美元扩张带来的外部风险,还需解决内部的房地产风险,新型债务风险和银行风险。他认为,中国政策制定者需维持偏紧的管制,这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和维护货币流动的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制定者应允许人民币更灵活地浮动,确保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流动性,构建起双支柱框架。

   论坛最后,雷达教授作为点评人对本次论坛进行了点评。他指出,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愈加紧密,世界经济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本次论坛的珍贵之处在于能够让更多人关注世界经济,不同学者的观点也能在此相互呼应,相互支撑。同时,当前世界经济存在诸多问题,最重要的是要重新构建起多边协调机制,确保其发挥效用。

 

(编辑:陆美贺;核稿:李佩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