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彭丽红副教授出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海淀创新发展”课题开题会
发文时间:2016-04-20

   3月30日上午,彭丽红副教授应海淀区政协邀请参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海淀创新发展”课题开题会和以此为主题的双周协商座谈会。区委副书记、区长于军,区政协主席彭兴业、副主席丁志明出席。区发改委、海淀园管委会、区财政局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别从推进核心区发展、“十三五”规划区委区政府对结构性改革所做的安排,结构性改革在2016年相关工作任务的考虑;海淀园区的经济发展和科技产业发展情况;2015年收入完成情况和2016年预算收支安排情况做了汇报。

  作为与会的七位课题专家之一,彭丽红副教授发言认为,目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难点在于要从存量、从长期、深层次调整刚性的供给结构与日益变化的需求结构不相适应的问题。历史上实施重化工业和局部地区优先发展的非均衡战略,难以通过总量调控政策解决结构性矛盾,例如产业内部结构问题,仅靠宏观调控,精准性显然是不够的,致使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呈加速偏离状态。而外需的结构性变化,最明显的是发达国家经济疲软,能源和大宗原材料价格低迷,使得进口出口都不乐观。因此,改善供给结构必须紧紧围绕需求结构精准对应,兼顾存量与增量、短期与长期、表端与深层以及国内与国际,围绕需求结构新变化而对应施策。

  对于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海淀区需要因区施策。要发挥创新优势,巩固绿色发展,着力挖掘开放发展潜能。围绕创新发展,一是确保对创新人才的巨大吸引力,持续提升高端人才结构优势;二是着力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要深入研究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围绕服务业细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精准扶持和精准激励。三是通过技术创新引领需求,激发新的需求,尤其是应构造发达的知识产品生态链及相关信息服务体系。

  降成本是海淀很大的问题。要从商务环境成本和融资难的问题上着力,降低商务环境成本对于政府来讲,就是更多地简政放权,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对于企业而言,则要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以及技术和管理的创新能力。对于降杠杆,我倒觉得就海淀科技型企业,是要帮助他们加杠杆,以解决轻资产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特别是间接融资。

  海淀补短板主要是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在我看来,与朝阳相比,海淀开放还远远不够,要面向更多国际,包括政府的信息服务。建议加快研究并争取先行采用2008版SNA,与国际标准尽快接轨,反映并激励知识产品的生产和积累,扩大知识产权的资产规模。同时应认真研究海淀区在国家一带一路布局中的战略机会,以民间投资带动高技术产品走出去。

  海淀区政协彭兴业主席认为,今天这个会议非常重要,既是双周协商座谈会,也是开题会。这个题目是书记、区长选定的,经过区政协主席会研究,经政协常委会讨论通过,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海淀创新发展”确定为今年区政协常委会的重点调研课题。他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海淀创新发展”课题比作采矿,他说这个课题是个“新矿”, 也是一个“富矿”,还是“可以露天开采的矿”。6月份就要形成课题成果给政府,现在只有2个月的时间“开采”,是个急活。既然选了这个题,就要调集精兵强将,深入调研,尽快形成研究成果。一是要形成段性成果。每调研一次,就得给我形成一个专报,给区长、给书记,今天双周协商会的专报,就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要形成若干期专报,报给区委区政府。二是形成调研报告,叫中期成果。这个成果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理论成果,要形成一个报告;另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海淀的角度出顶层设计思路,给区委区政府参考。三是形成常委会建议。常委会建议要从调研报告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一条一条的建议给区委区政府。四是拉出名单。区委区政府给政协交的任务是“添秤”,围绕添秤做文章,怎么样添秤?一边调研,一边添秤。

  区委副书记、区长于军讲话指出,他对课题形成的成果充满期待。希望专家、学者和区委区政府共同努力,共同构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他指出,优化存量,引导增量,是我们基本的落脚点。优化存量有很多的文章可做,作为基层政府推进这项工作的时候,有的是直接发力,有的就得借力发力,有的要号召引导、组织,这几个角色都得担当。优化存量应调整结构,重新审视我们在新的大的定位和背景下的决策把握。用能结构、空间战略结构、税收结构、创新生态支撑条件才构成高精尖结构基本内涵。要侧重科技服务业,侧重在生产性服务业上,生产性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是撑起海淀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引增量,实际上也是补短板,海淀的增量不是单纯企业增量的问题,要分析要素结构和需求、匹配。引增量,包括引要素,也包括引入一些思想,核心是人才。他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区政府产业化改革,产业结构调整,高精尖结构的构建,很好表达供给侧改革的侧重点,也是我最渴望的,希望在这方面给予更多具体的指导建议,完善小区域、小环境上做一些工作,也包括大胆设想,包括北部做什么样文章的问题,三山五园继续做什么样的文章。他强调,通过优化服务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作为基层政府主要发力点。在政府调配资源越来越受约束的条件下,从政府改革角度出发,更好地组织调动好社会资源,提供更广泛的公共服务。



(编辑:陆美贺;核稿:李佩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