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成功举办第二十二期创新经济论坛
发文时间:2016-10-25

   10月25日晚上6点,由经济学院国民经济管理系与中关村天成创新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二十二期创新经济论坛在明德主楼 304举行。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郭传杰教授做了主题为《谈谈原始创新与我国原始创新能力》的演讲。

   郭院士首先对中国的科技进步状况进行了评价。他肯定了中国科技取得的成就,在“自然指数”等学术指标中,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排名快速上升,中国在航天工程、量子卫星、石墨烯等众多高新技术领域成果丰硕。然而,他认为中国远远未进入科技强国的行列,主要表现是中国科学研究的原创性不强,多采用跟踪前沿的研究方式,缺乏原始创新成果。郭院士指出,中国的科技经费和科研设备并不落后,还有大量聪明勤奋的科研人员,原始能力不强,问题依然出在科技体制和科技文化上。他举了西南联大独立自主办学创造教育奇迹和日本科学界逐步冲击诺贝尔奖的例子,强调体制和文化环境对原始创新的关键作用。郭院士总结,良好的科技体制和文化环境应该做到四点:一是“宽”,创新管理要制度宽松,中国名目繁多的“人才工程”反而不利于营造宽松自由的研究环境;二是“静”,学术氛围要清净淡泊,避免学术界急功近利和官场化;三是“专”,科学家要专注专精,增强自信,科技管理也要多给基础研究点儿时间和耐心;四是“饱”,要给科学家体面的物质条件,让科学家“吃饱吃好”,科研资源的配置要公平合理。同时,原始创新人才自身要具备科学洞察力、批判精神、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个人素质,在重大科学发现中,直觉思维甚至比理性思维更重要。

   郭传杰院士曾任中科院党组副书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第10、11届全国政协委员,第1、2届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理事长。他长期从事高分子化学、计算化学研究和科技政策、科技战略规划管理工作,发表上百篇论文和十余部专著,获得多项科研成果奖励。他以科学家与科技管理专家的双重视角探索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的路径,演讲富有深度和远见。

   本次论坛由经济学院方竹兰教授主持,参与者包括校内的创新经济研究者和有意创业的学生,以及一些校外从事创业工作的青年业者。针对郭院士讲述的中国原始创新困境和原始创新能力培育,多位论坛参与者提出问题,郭院士给予了精彩耐心的解答,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创新经济论坛致力于打造全国一流的创新经济研究平台:一方面为专家学者的创新经济理论研究提供交流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为正在从事创业的年轻人提供展示的机遇。在这里,传统的界限被打破,陈旧的规则被修改,青春的想象被开启,直觉的创新被激发。2014年3月首次举办至2016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创新经济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22期。历届的嘉宾既包括学术研究成果丰富的专家学者,也包括初出茅庐、对创新充满理想的年轻人。

(编辑:陆美贺;核稿:吕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