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2018年第1期应急管理项目《乡村振兴的理论、制度供求与体制政策保障》中期汇报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发文时间:2018-09-08

2018年9月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刘守英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第2018年第1期应急管理项目《乡村振兴的理论、制度供求与体制政策保障》的中期汇报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729会议室举行。本次中期汇报会由国家自然基金委管理科学部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承办,以期对课题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为课题的顺利结项做好准备。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经济学院院长刘元春教授首先致辞,对课题组成员前一个阶段的工作成绩及其对乡村振兴战略学术研究的重大贡献表示赞许,并代表学校宣布将一如既往地对项目予以各方面的支持。随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三处刘作仪处长代表基金委重申了该应急管理项目设置的初衷,以及对项目拿出高质量丰硕成果提出了严格要求。与会者除了各课题负责人,还有特邀专家中农办罗丹副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郭克莎研究员、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张红宇教授、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国英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孔祥智教授,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管理三处项目主任任之光副处长、管理三处项目主任王群伟老师。中期汇报会会分别由任之光副处长、党国英研究员和孔祥智教授主持。


 

第一板块是总课题报告。当日上午,刘守英教授首先报告了总课题《乡村振兴的理论、制度供求与体制政策保障》的重要发现、研究成果和下一步研究计划。刘守英教授指出,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应当放在城乡中国的结构下进行,依托乡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革命推动中国农业发展模式转型,以宅基地制度改革顺应村庄的分化和农民行为特征的代际差异,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沿着“活业——活人——活村”的路径实现乡村振兴。程国强教授则从政策设计的思路、目标模式和路径选择三个方面展开其对总课题的研究成果,并将其研究集中在农业保护支持以及合规性问题上。针对总课题内容,宋洪远研究员认为整个课题在研究上应当突出规划引领和脱贫攻坚,并抓紧树立研究成果,准备结项;张红宇教授认为总课题应当聚焦研究乡村振兴的理论、机制、制度与政策,解决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问题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郭克莎研究员认为应当重点研究农村和城市协调发展问题,找到一些振兴农村根本的出路;孔祥智教授认为要侧重于乡村振兴的理论和体制机制,讲清楚问什么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问题。

第二板块是子课题报告。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的耿慧志教授汇报了子课题《提升生态韧性的乡村宜居空间规划和建设指引研究》,进一步明确了乡村生态宜居的五大要素,从乡村空间规划和乡村建设指引两个角度,对生态环境、产业经济、人文风貌、住房和公共设施、安全防灾五个方面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给出了政策建议。具体为:践行生态优先理念、科学谋划农业空间和挖潜布局新兴产业、契合乡村人居特色及展现地域文化特质、优化结构体系推动城乡区域贡献、完善选址科学论证和构建综合防灾体系,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完善环境整治标准、制定高效农田规范和颁布闲置房地的指引、制定乡村风貌导则、制定公共设施指南、制定农房质量标准及加强建设安全管理。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张佳副教授汇报了同一子课题,他认为生态宜居其实是乡村社会生态系统的生态宜居,乡村生态韧性,作为社会生态系统的韧性,具有衍生性的特征。基于连续性,通过一个模型的方式,针对生态、经济、社会、文化这四个韧性构筑一个评估框架,通过这个评估框架得到韧性的高低,提出一个乡村韧性循环发展的阶段和总体的目标。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章元教授汇报了子课题《促进农民增收的保障机制与政策支撑研究》,他发现从长期的趋势看农民的工资性的收入已经超过家庭经营收入,但是农民的在产性收入和专一性收入占比非常低,和发达国家农民收入结构是非常不一样的;落后地区产业发展同质性强,增收效果差;相对于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来说,我国农业补贴的力度并不是很高,而且农业补贴政策对于农民增收和激励农民扩大粮食种植,提高种植面积、播种面积的效果并不是特别显著。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路乾副教授汇报了子课题《生产要素间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研究》,他指出近年来城乡互动越来越快,但是城乡之间的差距一直在持续加大,其主要原因是体制成本阻碍了城乡深度融合,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度取决于体制成本下降的程度,主要表现在乡村土地产权不清。对此,第一要不断破除产权制度体系对权利开放的障碍,降低权利开放成本,从而大力提升财产收入。第二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城乡一体的发展权交易的体系;第三要重视农村宅基地跨区域的交易实现,从农民的福利变成农民的财产权。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周飞舟教授就子课题《深度贫困地区的特征、激励与脱贫模式研究》进行了汇报,他指出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谈脱贫问题,重点是在产业,活业是最根本的,所以说以活业带动活人、活村。但是,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更加困难。从组织的角度看,周飞舟教授将产业分为政府主导、资本主导、能人型、大户能人合作社以及散户型几种类型。这些散户和一般的小农经营不一样,有大量的外部支持,实际上是散户经营。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面临资金、市场和技术问题、劳动力素质问题、劳动监督问题和劳动力水土不服问题,不克服这些问题,贫困地区的产业根本发展不起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周立教授汇报了子课题《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的政策机制研究》,他提出超越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观念,创新产业的微笑曲线,使得乡村里面的资源租、金融租、劳动租、环境租为农民享有。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邱泽奇教授汇报了子课题《多主体参与、场景关注与乡村智慧治理的研究》,他认为乡村治理目前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村庄社会离散,党务、村务、事务有效参与不足,使得党的执政基础在基层亟待加强和稳固。智慧治理让村庄散落的村民能够家家团圆,使村两委的工作做到村民的家里、地里和心坎里,让基层政权顺民意、得民心,同时只会治理也存在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技术风险尚未得到充分认识,管理人才严重不足,技术上严重缺乏等痛点和难点。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仝志辉教授汇报了同一子课题,认为乡村智慧治理是源于智慧城市,乡村智慧治理基本的治理单元还是村社,是以集体为核心的村社构造问题。乡村的智慧治理需要有一个符合乡村治理对象特点的一个信息的呈现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王志刚教授汇报了子课题《基于目标导向的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研究》,针对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经营效益、农产品的竞争力、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五大困境,提出了补贴应该向两区倾斜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立健全生产质量的补贴制度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完善目标价格及运用保险金融和相关的政策手段来提高农民的经营收益、强化农业科技的补贴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建立负面清单和交叉遵守的制度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等破解对策。

各子课题的研究“乡村振兴”这一重大议题形成了有力支撑,内容丰富,与总课题配合紧密。在各子课题间隙,与会专家、学者就总课题与各子课题的的研究成果和下一步研究计划充分讨论,为该项目的成果梳理、政策影响和顺利结项指明方向。最后,刘守英教授和刘作仪处长总结会议内容,会议至此取得圆满成功。

供稿:熊雪锋;编辑:杨菲;核稿:陆美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