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3年中期)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发文时间:2013-06-18

  6月1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东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承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3年中期)”在逸夫会堂第一报告厅举行,这是人大经济研究所自2006年创办“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以来举办的第26期论坛。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论坛开幕式由经济学院院长、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瑞龙教授主持。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财经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培勇教授,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国家信息中心宏观预测部主任范剑平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助理黄桂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胡乃武教授,经济学院院长、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瑞龙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刘凤良教授,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刘元春教授,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教授、院长助理陈彦斌教授等宏观经济研究领域的一流专家和学者出席论坛。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教授致辞)


  靳诺书记充分肯定了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已经取得的成绩,她指出,每期宏观论坛都因其学术独立性、研判的客观性和重要的参考性获得社会各界高度的重视,得到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的关怀和高度的肯定,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学术影响。论坛依托学科排名全国第一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科,积极进行科研体制的创新和学术资源的整合,培养优秀人才队伍,产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人民大学的学术品牌。靳诺书记指出,人民大学是我们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今后人民大学将更加注重将学科理论优势与宏观决策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实现咨政育人、协同创新的重要功能,充分发挥服务国家和建设的作用,为党和国家实现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提供决策参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供给正能量,将人民大学打造成中国重要的新型智库。靳诺书记还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预祝本届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诚信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毛振华教授代表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2013年中期)——扭曲加剧、复苏乏力与改革重启的中国宏观经济》。

  报告认为,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并没有延续2012年第4季度反弹的趋势,反而在“八项政策”和“国五条”等政策性调整以及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扭曲等因素的作用下出现非预期性的回落,经济复苏乏力。
与以往不同,2013年宏观经济在复苏疲软的进程中呈现出十分复杂的运行状态,集中表现在“八大类数据的冲突”和“五大风险”集中上扬。这些数据冲突和风险充分表明,中国经济面临的深层次资源错配和体制扭曲已发展到新的临界点,在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情况下,以往行之有效的政策放松和运动式的结构调整都不能带领中国经济走出目前“扭曲加剧、复苏乏力”的困境。全面启动新一轮的体制改革已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复苏的首要选择。

  2013年下半年中国经济依然存在增速反弹的基础,但经济回升力度有限。这决定了2013年的经济增速将呈现出“前弱后稳”的趋势,GDP增速预计达到8.1%;物价水平“前低后扬”,CPI预计达到2.9%,年底PPI困境有所缓解;消费在政策效应消化中逐步改善,投资在下半年明显上扬,内需总体呈现出“前疲后稳”的态势;出口在波动有所改善,全年增速预计达到9.9%,外需对GDP增长的核算贡献由负转正。这参数的模型预测决定了2013总体是“弱复苏”的一年。

  报告还指出,2013年宏观经济虽然复苏乏力,但没有突破底线——结构性失业虽有所加剧但总体性就业没有恶化;价格水平回落,但没有出现通货紧缩;财政收入有所下滑,但政府运转依然顺畅;局部风险所有加剧但系统性风险却有所缓释;产能过剩步入新时期,但企业并没有全面步入负利润时代。因此,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不宜做出过大的调整,应当从短期“稳增长、控通胀”等目标,转向中期“促改革”、“控风险”和“调结构”之上,着眼于“迎接三中全会,营造改革氛围”。

  毛振华教授认为,改革是破解目前宏观经济困局的关键。2013年政府应当以“开放统一的大市场,有限有为的小政府、广泛低度的大福利”为目标,全面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中央和地方”、“国企和民企”以及“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等四个方面的关系。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配合和加快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启动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及其他要素市场的改革;二是在依法治国的总框架下建立产权、契约、竞争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秩序,尊重企业家精神、提振民间投资和创业信心;三是在思想认识上,要破除“改革疲劳症”。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教授点评)

  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应当遵循以下原则:现阶段“稳投资”依然是“稳增长”的核心,提振投资信心,启动民间投资具有战略意义;货币政策应当进一步稳定和引导通胀预期,加大资本流动的监控力度,有步骤地推出在中期内缓释中国面临的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财税体制改革,适度推出新一轮消费政策,但力度不宜过大;要密切关注就业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国五条”的细化和落实不宜一刀切,应根据地区差异出台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贸易政策不宜回调,不宜简单维持局部产业的出口而牺牲总体贸易升级的布局;为新一轮的改革释放信号并营造氛围。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教授点评)


  论坛讨论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刘元春教授主持。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教授首先对人大宏观报告所提出的中国经济非预期性回落的主导力量是深层次的资源错配和体制扭曲这一观点表示赞同,并提出中国经济增长出现非预期性的回落除外生因素推动外,还有内生性原因,扭曲一如既往。他认为,稳投资是稳增长的前提,如何调动民间投资是关键。对于增速放缓带来的需求收缩、产能过剩的挑战,调整时间必然较长,如何应对新矛盾也是考验。他还对于经济全年走势及大力度改革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教授认为当前经济放缓的“非预期回落”是结构性的、周期性减速。他倡导要乐观和积极的看待这一问题,认为经济决定财政,增速放缓要从更大的历史维度和参照系去看。他指出,目前财政收入的下滑或者非预期回落不仅仅是客观经济形势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是正常的现象。因此,对于改革重启所面临的困境,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体制机制环境。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预测部主任范剑平教授点评)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增速下滑与持续增长的两种观点的异同,指出当前的基本问题是生产关系约束了生产力的发展,过去行之有效的经济体制不能够适应目前经济的新增长点。因此当前迫切需要调整扭曲,才能够释放投资者积极性,活跃民间投资,与之相应的是城镇化和金融体系的创新和改革。

(北京大学校长助理黄桂田教授点评)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预测部主任范剑平教授对于未来经济的预测提出了乐观和悲观的两个情景,而决定其去向的是改革和转型。他认为,人口老龄化等因素迫使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转型的时间不多、任务紧迫,只有通过改革能释放过剩需求,而不应仅仅担忧发展的速度。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校长助理黄桂田教授表示,今天中国经济的8%增长率已经达到预期,中国现在的经济是发展阶段重组新平台的一个调整,他认为,经济增长的下调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存在有利和不利的两个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波动性波动不是坏事,但要高度关注下调会带来的就业和金融问题,最重要的是“稳增长”与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诚信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毛振华教授报告)

  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证券报、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经济观察报、中国经济导报等30余家社会媒体对论坛进行了采访和报道,新浪网财经频道对论坛进行了现场直播。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刘元春教授主持)

  自2006年11月起,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先后在人民大学成功举行了26期,并发布了同期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论坛所发布的报告被列为中国人民大学品牌的“三大发布指数”之一。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宣部、中央政研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发改委、国家商务部等上级领导部门纷纷来电要求上报研究成果,以供中央领导参考。各期报告提出的很多观点和预判多次被党和国家领导人所采纳和引用,并在相关场合进行了表达与阐述。经济学院的骨干人员也多次受邀参加中央有关部门的形势分析会,以及在重要论坛和知名媒体上发表演讲,并有多位专家直接参与中央和地方“十二五”规划、宏观调控政策法规的制定工作。

(编辑:王宝奎 吕媛媛;核稿:丁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