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成功举办第2期“大宏观人大论坛”
发文时间:2016-04-20

   4月17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陈彦斌教授创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大宏观人大论坛”(总第2期)在明德主楼728会议室举行。本期论坛的主题为“如何提升宏观政策有效性”,经济学院副院长陈彦斌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经济学院刘凯助理教授主持会议。经济学院周璇助理教授和刘凯助理教授、汉青研究院孙伟助理教授、财政金融学院马光荣助理教授、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博士生马啸和经济学院博士生郭豫媚等青年学者在论坛上宣讲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致辞环节,陈彦斌教授对“大宏观”理念和“大宏观人大论坛”的宗旨作了介绍。陈彦斌教授指出,与复杂的中国宏观经济现实相比,宏观经济理论还很单薄。主流的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大多局限于对居民、企业与政府三部门的刻画,即使近几年增加了对金融部门的刻画,但目前仍然很难对现实中产业、贫富差距及债务风险等进行合理刻画和用来回答中国宏观经济重大问题。因此,如何构建一个足够贴近现实的现代化模型框架是中国宏观经济学者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大宏观”理念的提出旨在解决宏观经济学研究中理论与现实脱节的问题。“大宏观人大论坛”则为青年学者搭建了一个探讨宏观经济学核心问题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金融、产业、劳动等学科领域重要问题的学术平台。论坛的每一期均围绕一个主题,邀请多位在《经济研究》等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过学术论文的人大优秀学者宣讲最新学术研究成果。陈彦斌教授表示,之所以本期论坛聚焦于“如何提升宏观政策有效性”,是因为近年来中国宏观经济增速持续放缓,政府虽然出台了一系列传统和创新的宏观经济政策加以应对,但经济下行压力仍未得到有效缓解。因此,如何提升宏观政策有效性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经济学院副院长陈彦斌教授致辞

  随后,五位报告人分别从预期管理、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人口与公共教育政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以及基础设施支出等角度,就如何提升宏观政策有效性进行了专业而深入的探讨。

  周璇助理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央行沟通、适应性学习和货币政策有效性》。周璇指出,沟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央行引导市场预期的主要方式,相比之下中国央行对沟通仍然不够重视。在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而又亟需货币政策稳增长的背景下,很有必要研究沟通是否能够提高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为此,周璇在适应性学习框架下研究了央行信息沟通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央行沟通能够有效促进公众向理性预期均衡水平学习,显著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并且,央行信息比私人信息准确度越高,央行沟通越能降低福利损失。当央行公共信息准确度大于私人信息准确度时,公众增加对央行的信任度也能够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刘凯助理教授介绍了题为《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相互影响:基于联立方程网络的视角》的最新研究成果。刘凯指出,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竞争、模仿以及相互影响是以一个复杂网络形式存在的。为此,他与合作者使用联立方程网络计量模型研究了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之间的相互影响效应。基于相关实证结果,刘凯指出,中国地方政府资本建设支出存在着正的内生“同伴效用”,资本建设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之间更像是互补品而非替代品的关系。相反,中国地方政府的社会福利支出不存在财政支出模仿效应,并且行政管理支出对于社会福利支出有很强的挤出效应。刘凯建议,未来需要重新设计一套地方政府官员考核机制,以此来使得地方政府更多地增加社会福利相关支出、提高服务民生的程度,这对于从根本上化解产能过剩问题以及构建服务型政府都是必要的。

  孙伟助理教授发表了题为《公共教育政策、人口政策与居民生育决策》的报告。该报告探讨了人口政策、公共教育政策以及这两项重要的公共政策如何共同对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产生作用,并且重点关注处于收入分布不同位置的父母对生育子女的数量和质量的差异化选择。孙伟指出,在实行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时,增加公共教育投入会加快经济增长并促进收入平衡分配。不过人口政策放松后,公共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变得不确定。具体到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与公共教育政策均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孙伟还强调,基于模型研究结果可以推知,在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如果维持现有的公共教育政策不变,中国的经济增速将会下降。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博士生马啸报告的题目为《“债务-通缩”风险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协调》,研究了高债务和通缩并存背景下如何提高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之所以研究这一问题,是因为国际经验表明,单独使用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应对“债务-通缩”所需的政策力度较大,很容易陷入政策不可持续的困境。马啸及其合作者构建了含有高债务和通缩特征的DSGE模型,研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机理及其作用效果。研究发现,一方面,货币政策的“再通胀”效应有助于减轻政府实际债务负担和融资成本,为财政政策创造新空间。另一方面,积极财政政策同样能产生一定的“再通胀”效应,为货币政策节省空间。因此,中国应该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以增强政策可持续性并提高中国应对“债务-通缩”的能力。

  马光荣助理教授报告的题目是《评估中国高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财政政策视角》。该研究旨在评估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马光荣采用2007-2014年的县级层面数据,并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开展实证研究。同时,为了解决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马光荣使用2004 年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四纵四横”客运专线作为工具变量加以处理。基于研究结果,马光荣认为高铁的客运功能大于货运功能,它不仅无法降低企业运输成本,而且可能导致中小城市资源流向大城市,引发“虹吸效应”。因此,高铁建设很可能没有拉动中小城市的经济增长。不过马光荣也表示,很可能数据时间长度不够导致研究结果无法体现出高铁在长期中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

  论坛受到了广泛关注,除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汉青研究院等学院的师生,论坛还吸引了来自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其他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人员前来参加。在点评环节,各位点评老师为报告人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在讨论环节,各位报告人与观众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互动,现场气氛热烈。本期论坛圆满结束。


本期论坛报告人合影


“大宏观人大论坛”现场

(编辑:陆美贺;核稿:李佩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