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院喜讯 | 2024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荣获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
发文时间:2024-08-27

经院喜讯 | 2024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荣获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

经济学院2024年荣获八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4年度集中申报期项目的评审结果,我院共有8个项目获得立项资助,其中,面上项目5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分别为:

崔志伟教授申报的《基于双重网络的博弈及其学习动力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葛雷讲师申报的《房地产对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影响机制和应对策略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邝仲弘副教授申报的《数据隐私保护和价格监管的理论基础与政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刘晓光教授申报的《稳增长背景下的债务杠杆研究:形成机理、作用机制与风险治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杨其静教授申报的《政府引导基金与产业发展:基于政府间竞合关系的视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干天琪讲师申报的《家庭教育投资决策影响机制——基于家长群体的理论和实地实验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胡羽珊副教授申报的《数字时代城乡融合的实现路径:农村劳动力回流与县域经济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张珂玮讲师申报的《地方政府激励民营企业持续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机制及其经济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负责人简介

崔志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兼任中国运筹学会博弈论分会常务理事。主持在研/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2篇,含独著1篇)、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等国际知名经济学期刊以及《运筹与管理》、《管理评论》等国内重要管理学或运筹学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23创新成果奖、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学术年会(2019)最佳论文、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等奖励和荣誉。

项目简介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日渐清晰地认识到,各类经济主体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连接关系。网络博弈论是分析此类现象的有力工具,在国际博弈论学术界受到普遍重视。现有研究一般假定所有个体分布在单重网络上,尚未系统考虑“个体之间存在多重连接关系”的可能性,结论缺乏一般性。本项目引入“个体之间存在双重网络”假定,围绕“从双重固定网络到一重固定网络和一重策略性内生网络再到双重策略性内生网络”这条主线,稳步发展基于双重网络的博弈及其学习动力学模型。本项目将不仅拓展和完善网络博弈论的基础研究,而且有望为创新技术扩散、网络舆论传播等应用实践提供全新的分析框架。

项目负责人简介

葛雷,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数量经济学助理教授。葛雷博士曾在联邦国家房地产债务协会(Fannie Mae)担任研究员,从事近三年的房地产大数据人工智能模型开发。期间,其参与开发并被广泛应用的人工智能模型包括房屋价值与风险预测模型,人工智能破产房产增值方案模型等。其研究成果被国际高水平期刊Management Science,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等发表;在国际经济学最高会议ASSA,AREUEA等报告其学术研究。

项目简介

项目专注于房地产对城市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影响机制和应对策略研究。我国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对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乎到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社会公平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财富分配导致的社会公平问题一直是可持续发展关注的焦点。我国城市居民住房资产占家庭总资产比高达59.1%,是驱动社会公平的核心要素。项目以城市居民房地产为核心,采用机器学习、人工智模型和计量经济学等方法,定量分析城市居民房地产的演变过程,以及房地产溢出效应对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的连锁反应。

项目负责人简介

邝仲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2015年和2020年分别于清华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毕业后至今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担任本科生《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生《主文献研读课》《博弈论与人工智能》《博弈论与商业策略》课程教师,并担任数字经济系列教材《平台经济学》的副主编。作为导师所指导的学生曾获吴玉章奖学金(中国人民大学学生最高荣誉)。研究方向是微观经济理论和数字经济,重点关注竞赛设计和信息设计,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等国际期刊上,并有多篇论文在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上返修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

项目简介

数字经济对我国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这离不开市场和政府的协调。由于数据要素的非竞争性、衍生性、隐私负外部性等特性,以及平台经济中广泛存在的网络外部性,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存在许多本质差异,使得许多传统经济模式下有效的治理工具不能简单地复制到数字经济中。为了探究传统治理手段在数字经济中的有效性,本项目在典型市场结构下关注“数据隐私保护规制以及价格歧视对市场均衡和社会福利的影响”这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提出了“稳定市场分割”的概念,并通过博弈论、线性规划和强化学习等方法来进行模型构建、理论分析和市场模拟。本项目希望为数字经济时代下市场竞争中政府监管的价格监管、反垄断监管和数据隐私保护等许多重要的治理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指导,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高效协同建言献策。

项目负责人简介

刘晓光,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博导,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纽约大学、芝加哥大学访问学者。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党支部副书记、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政府债务研究中心主任,《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副主编、北京市经济学总会副秘书长、财政部国际财经研究专家工作室固定成员。曾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学家、亚洲开发银行(ADB)项目顾问。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发展与宏观金融,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Global Food Security》《Energy Economics》《China Economic Review》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商务部商务发展优秀成果奖、刘诗白经济学奖、洪银兴经济学奖、青年经济学者论文奖、CTTI智库优秀成果特等奖、中国经济学优秀博士论文奖等荣誉。持续撰写发布“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年度/半年度报告,十余篇政策报告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

项目简介

债务杠杆的形成机理、作用机制与风险治理是现代宏观金融领域的核心问题。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正面临着“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双重压力,亟需构建解释杠杆作用与风险传导机制的新理论框架,为宏观债务治理提供参考。因此,本课题首先系统梳理新时期宏观经济运行与杠杆的基本关系,总结提炼重要特征事实和规律;其次,综合分子端债务与分母端资产两个维度的特征,拆解杠杆风险,探索建立杠杆问题的一般性分析框架;进而,基于各部门独特运行规律和联动效应,综合微观异质性视角和宏观一般均衡视角,深入研究各部门内部和部门间杠杆风险的形成与传导机制,以此作为本课题的理论核心;最后,探索债务风险监测体系的构建以及宏观政策框架的创新与完善,力争寻求具有实践意义的理论突破,为实现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与债务风险防范的最终目标提供支撑。

项目负责人简介

杨其静,1992.09-2002.06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2.07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特聘教授,《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组织经济学(企业理论、新政治经济学),长期关注中国改革与发展问题,尤其是地方政府发展策略行为及其影响,已在一些重要的中英文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六十多篇,出版专著3部,曾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4年),3次以独立作者身份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项目简介

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要求“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随后,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基本原则的政府引导基金,尤其是各级地方政府的引导基金爆发式增长,日益成为各级政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工具。鉴于地方引导基金是中国特殊政治经济体制的产物,本课题着重从新政治经济学视角,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不仅努力构建正式的博弈论模型,而且将努力构建数据库、开展系统的数据分析,深入系统地考察各级政府引导基金的产业投资策略性行为及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以便揭示规律、总结经验、剖析问题,进而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项目负责人简介

干天琪,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博士毕业于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其研究涉及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决策、信息摩擦、同群效应等方向。曾多次在美国经济学会年会(AEA),美国农业与应用经济学会年会(AAEA),欧洲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家学会(EAERE)等国际会议上报告自己的学术研究与成果。

项目简介

家长对孩子教育投入不仅对子女未来的人生发展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是家庭支出中的重要部分,了解家长如何决定对孩子教育的投入水平具有很强的经济学意义、社会意义和政策意义。本课题将通过理论模型和面向中国学生家长的两个随机实地实验来探究家长对孩子学习能力的认知和期望对其教育投入及孩子学习表现的因果性影响。本课题的研究将不仅可以丰富理论文献、增加严谨的因果性实证分析、对我国教育行业的改革和提升带来政策启发,同时可以展示大数据技术在教育及其他存在预测性误差的领域中的巨大应用潜力。

项目负责人简介

胡羽珊,国际经济系副教授,博士毕业于美国Boston College经济系,主要从事农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Rural Studies、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trategy、Economics Letters、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管理世界》《中国农村经济》《中国软科学》《国际金融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部分论文被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多篇修改再审国际顶级期刊论文。出版专著1部。智库成果入选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成果专报》,多次获得领导人正面批示,并转至相关单位阅处。

项目简介

城乡人口双向流动是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目标,也是城乡研究从二分向融合范式转变的关键。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数字时代,农村劳动力外流与回流并存,返乡成为人口流动的新常态。由于数据可得性等的限制,目前已有文献在返乡的收入效应层面存在较大分歧,且仅考虑了返乡行为,并未考虑返乡的具体路径和数字技术发展对返乡路径的影响。因此,首先,本课题构建返乡流入地要素市场的一般均衡模型,考虑劳动力在数字技能层面的异质性,并结合引力模型刻画最优返乡路径。其次,构建能够追踪返乡路径的数据库,通过将返乡细分为返省、返市、返县、返镇和返村五种类型,分别探讨不同类型的返乡对于原住村民和返乡人员收入、健康及乡村公共事务的影响,检验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实现数字时代城乡融合的重要路径。最后,依据反事实分析,在城乡融合范式下结合中国实际国情提出目标导向型返乡策略与公共政策建议。本研究对于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乡村全面振兴具有现实意义。

项目负责人简介

张珂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在美国波士顿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涵盖公共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西方政治经济学,主要关注发展改革过程中政府、企业以及家庭的行为决策。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中国工业经济》等国内国际一流期刊。

项目简介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完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是完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必然要求。本项目以地方政府和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地方政府激励民营企业持续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机制及其经济影响。具体问题包括:(1)地方政府激励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机制是什么,具有哪些特征的民营企业更有动力响应相关政策?(2)参与乡村振兴帮助民营企业是否获得,以及获得了哪些政府、市场资源分配上的倾斜?(3)地方政府激励政策下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对企业、乡村、以及资源要素分配效率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为我国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激励机制、畅通政企合作机制、促进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提供决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