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2016年秋季学期举办十期宏观经济学研讨会
发文时间:2016-12-21

   2016年秋季学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成功举办了10期(总第206-215期)宏观经济学研讨会。至此,宏观经济学研讨会已经走过了九个年头,累计举办期数达到215期。

  宏观经济学研讨会旨在通过追踪与研讨国际宏观经济领域最高水平的前沿文献,为与会者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定量宏观模型提供借鉴思路,从而推动对中国宏观经济重大问题的研究。每期研讨会由一名主讲人对一篇理论文献进行精讲,并邀请一位优秀青年学者进行深入点评。本学期宏观经济学研讨会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薛涧坡副教授,经济学院李三希副教授(法国图卢兹大学经济学博士),陈朴副教授(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博士),刘凯助理教授(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陈小亮博士,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郭豫媚等多位老师。此外,每期研讨会的主讲文献和PPT均上传至网络(www.docin.com/mydoc-88265459-1.html),以方便大家对相关文献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大宏观)也会定期发布宏观经济学研讨会的相关信息。

  本学期研讨会主要聚焦于货币政策的前沿理论与问题研究。刘凯(总第206期)主讲的文献“Dilemma not Trilemma: The Global Financial Cycle and Monetary Policy Independence”分析了全球金融周期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全球金融周期的主要决定因素就是中心国家(比如美国)的货币政策,所以无论一国是否采取固定汇率制,当资本自由流动时货币政策有效性均不能得到保证。由此,传统的“三元悖论”退化为“二元悖论”。郭豫媚(总第208期)主讲的文献“On the Separation of Monetary and Prudential Policy: How Much of the Precrisis Consensus Remains?”研究了常规和非常规货币政策应对金融稳定的效果。结果表明,常规和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在应对金融风险方面效果不佳,且短期内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较小。所以,货币政策仍应该主要盯住价格稳定和经济增长两个目标,金融稳定目标则应通过审慎工具来实现。韦祎(总第212期)讲解的文献“Capital Regulation and Monetary Policy with Fragile Banks”在包含脆弱银行系统的宏观模型中研究了银行资本金的管理措施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动态资金调整这一审慎手段与货币政策相结合可以显著增强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从而最大化社会福利水平。陈小亮(总第214期)讲解的文献“Distributional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构建了含有房地产部门的OLG模型,研究了宽松货币政策对不同居民家庭的分配效应。数值模拟结果发现,货币政策会对不同家庭产生异质性影响,处于中年的中等收入家庭是主要受益者,而富裕的老年家庭则是主要受害者。究其原因,处于中年的中等收入家庭通常拥有住房抵押贷款,通胀会使这些家庭的实际债务负担。相反,通胀会导致富裕的老年家庭的财富缩水。黄源(总215期)讲解的文献“Are Low Interest Rates Deflationary?”修正了理性预期假设,引入了一种新的前瞻性预期形成机制。研究指出,在这样的情况下费雪方程无法得到满足,此时将经济中的利率保持在低位并不会导致低通胀,而且依然能够刺激经济。

  此外,本学期研讨会还就经济增长理论的新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刘哲希(总第207期)主讲的文献“The Race Between Machine and Man: Implications of Technology for Growth, Factor Shares and Employment”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探讨了机器替代人工的现象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人机赛跑的本质是自动化进步速度与技术前沿扩展速度的赛跑。当自动化进步速度较快时,劳动收入占GDP份额、劳动参与率均会下降;当技术前沿扩展速度较快时,上述指标就会上升。而且,由于自动化会降低劳动成本,从而使进一步自动化的激励减弱、进行技术创新的激励增强,自动化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一条均衡稳定的增长路径。陈朴(总第209期)讲解的文献“The Trouble with Macroeconomics”对当前主流宏观经济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批判。该研究指出,主流宏观经济学广泛使用的DSGE模型解释力逐步下降,使宏观经济学面临着脱离现实的麻烦。究其原因,DSGE模型将经济周期波动归因于脱离现实的外生冲击。同时,DSGE模型无法解决甚至加重了参数识别问题。韩少华(总210期)主讲的文献“Economic Growth and Convergence Applied Specially to China”利用经济增长收敛理论,研究了中国的经济增长情况。结果发现,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增速远远超出了增长收敛理论的预期结果。据此推断,中国经济的高增速不可持续,将在不远的未来回落至4%左右。陈惟(总第211期)讲解的文献“Innovation and Top Income Inequality”研究了美国技术创新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将导致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占社会总收入的比重上升,从而加剧全社会的不平等。陈啸(总第213期)讲解的文献“Innovation, Reallocation and Growth”构建了一个包含厂商创新异质性、厂商进入和退出等资源再配置行为的经济增长模型。在该模型下,文章考察了三类产业政策(资助在位者的创新、资助在位者的持续经营和资助潜在进入者创新)的福利效应,以及最优产业政策的组合方式。

  九年来宏观经济学研讨会的影响力持续扩大,每期研讨会都有来自人大本校、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的30-50名师生前来参加。宏观经济学研讨会对于培养了一批既熟知中国现实问题又与国际前沿理论接轨的高水平科研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

(编辑:陆美贺;核稿:吕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