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举办第二期经济体制改革研讨会
发文时间:2014-01-03

  12月29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和经济学院联合主办的经济体制改革研讨会(总第2期)在明德主楼728会议室举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元春教授出席研讨会并致辞,经济学院陈彦斌教授主持研讨会开幕式。经济学院陈彦斌教授、夏晓华副教授、张杰副教授、刘小鲁副教授、环境学院郑祥副教授以及经济学院博士生陈小亮和郭豫媚在研讨会上作了报告。
  刘元春教授发表了精彩致辞。刘元春教授强调,改革问题是当前中国的热点问题,并从三个方面发表了高屋建瓴的见解。第一,过去30多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经济体制不断变化的过程,只有深入了解这一过程,才能准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脉络。第二,中国实际的权力体系与相应的规章制度存在较大差异,要充分认识到实际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复杂性,而不能简单地照搬西方的经济学理论。第三,实际经济运行与统计数据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研究经济体制改革时切忌就体制谈体制,或者单纯从数据上进行研究,必须深刻理解中国经济体制的历史逻辑和区域逻辑。此外,刘元春教授强调,在研究中国的高投资问题时需要找准相应的参考系,包括投资的动态效率、投资与储蓄的相互关系以及投资结构等,而且还应该从国际分工格局等全球视角来评价中国的高投资发展模式。刘元春教授希望各位学者能够对中国经济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为经济体制改革提出有益建议。


  陈彦斌教授主持会议,他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研讨会的宗旨是:从经济理论、历史逻辑和国际经验等多维视角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逻辑和具体问题。
  本期经济体制改革研讨会的主题是“高投资发展模式的体制原因和改革思路”。七位报告人分别从总需求结构失衡、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矛盾、石油安全、高储蓄的发展趋势、高投资的产业支撑以及农村环境保护等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陈彦斌教授发表了题为“高投资发展模式的历史逻辑与调整思路”的报告。陈彦斌教授指出,高投资发展模式的形成有特定的历史背景,目前有三大支柱支撑着高投资发展模式。一是要素价格管制,二是地方官员考核机制和财权事权倒挂的财税体制,三是出口导向发展方式与“出口-投资联动机制”。陈彦斌教授认为,未来高投资发展模式必须终结,这是因为:中国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目标需要调整因而高投资发展模式也需要调整;高投资带来的高代价将使高投资模式难以维持;支撑高投资发展模式的国际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未来高投资发展难以找到产业支撑点。最后,陈彦斌教授指出,只要转向适度投资的方式和步骤恰当,中国经济不会崩溃。


  经济学院刘小鲁副教授发表了题为“要素市场扭曲与中国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矛盾”的报告。刘小鲁副教授认为,要素价格扭曲刺激投资增加的同时,遏制了居民消费,并推动了企业储蓄的快速增长。由要素市场扭曲所引起的粗放式投资扩张和资源错配限制了生产率和边际资本产出的增长,从而导致了宏观经济总量平衡中储蓄与投资增长的矛盾。
  经济学院博士生陈小亮报告的题目是“利率管制与总需求结构失衡”。陈小亮认为,利率管制通过两种渠道导致总需求结构失衡:一是利率管制压低了资金成本,使得全社会处于过度投资状态,导致投资率过高;二是利率管制使得居民部门收入减少、储蓄增加,导致了居民部门消费率偏低。陈小亮指出,利率市场化将会改善总需求结构,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是对的,但是当前中国经济与社会还难以承受利率市场化的巨大冲击,因此利率市场化不能过于激进,而应稳步推进。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夏晓华副教授发表了题为“高投资发展模式下的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报告。夏晓华副教授分别从石油输入地的区域特征、石油运输通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石油海外投资以及中美军事的实力对比等角度对中国石油安全进行了评估。夏晓华指出,未来可以从国内的能源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国际发展战略以及国际投资战略这三个方面来应对中国能源安全问题。
  环境学院郑祥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中国农村环境保护:现状和反思——以水污染为例”。郑祥副教授指出,当前中国农村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农村普遍面临着传统环境问题和现代环境问题的双重压迫,农村环境的恶化对农民身心健康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危害。关于如何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郑祥副教授建议要有效推进公共资源均等配置,统筹安排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将环境检测和治理体系覆盖到农村。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张杰副教授作了题为“寻找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撑与转型升级的对策”的报告。张杰副教授认为,中国以往高投资的三大支柱产业是房地产、基础设施与出口相关的制造业投资,但是未来的投资增长需要创新的制造业给予支撑。当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面临极为严峻的内外环境,只有聚焦于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新兴制造业的兴起,才能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经济学院博士生郭豫媚作了题为“中国高储蓄的未来发展趋势”的报告。郭豫媚认为,中国的国民储蓄率将在未来20年内出现明显下滑,其中人口老龄化是主导力量。她强调,尽管中国未来的储蓄率会有所下降,但是中国的高储蓄特征不会完全消失,与美国和OECD国家相比,中国储蓄率将依然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只要逐步提高当前投资效率,中国还可能走在快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发展道路上。
  一百多名老师与同学参加了研讨会,会场座无虚席,参加会议的还有不少来自新华社和北京大学等其他单位的老师和同学。在讨论环节,到场的老师和同学们与各位主讲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互动,气氛热烈活跃。
  最后,陈彦斌教授对会议进行了四点总结。第一,只有把握好“调结构”的具体内涵,才能确保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可行性,当前应该重点关注的是财产分布和总需求结构的调整。第二,要用客观历史的态度看待中国的高投资,高投资的确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高增长做出来巨大贡献,但是当前已经进入新的阶段,不能再为增长而增长,要更多的注重居民的幸福感。第三,要用客观现实的态度看待中国的高投资,毕竟当前中国社会存在明显的高增长依赖症和投资饥渴症,因此短期内很难彻底摆脱高投资发展模式。第四,中国未来的调整方向是,从“超高投资、过低消费”模式调整为“适度投资、适度消费”模式,而不是直接从“超高投资、过低消费”模式调整为“低投资、高消费”模式。陈彦斌教授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够继续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问题出谋划策,在日后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探讨。

(编辑:王宝奎,陆美贺;核稿:丁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