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代表团参加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2017年中方全体会议
发文时间:2018-01-04


   12月20日,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2017年中方全体会议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会议对2017年以来委员会的各项工作成果进行了通报和总结,并对2018年的工作进行了规划和部署。


   原国务委员、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中方主席戴秉国、外交部部长助理李惠来以及委员会下属16个理事会的成员及代表共150人出席会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张晓京,经济学院党委书记、中国人民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关雪凌等代表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教育理事会参加会议。

  戴秉国主席对委员会2017年各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希望新的一年委员会和各理事会坚持以中央对俄工作方针为指导,结合各自实际,落实十九大精神,以扩大深化中俄地方间合作为重点,为推动中俄关系实现更高、更深、更好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和努力。

  李惠来部长助理介绍了今年中俄关系发展情况和各领域合作成果。他表示,过去一年,委员会各项工作稳固推进、成果丰硕,开创了中俄民间交往的新局面。希望委员会能够继续发挥自身渠道优势,与俄方积极沟通协作,在新时期、新背景下进一步推进中俄各领域务实合作与交流,为实现中俄关系高水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方秘书处通报了2017年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成果,教育、文化、媒体等16个理事会的代表对过去一年工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明年工作计划,并就相关经验和体会进行了广泛探讨和交流。

  关雪凌主任代表教育理事会发言。她表示,教育理事会是十余所高校团结一致、携手奋斗的结晶,是文化教育事业的新气象,也是我国在中俄教科文领域的风向标、实验室和驱动器。过去一年,在委员会及秘书处的领导和支持下,教育理事会的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干在实处、积极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关雪凌主任从人员往来、文化交流、智库合作三个方面对2017年教育理事会的主要工作进行了总结汇报。她说,目前教育理事会已经与莫斯科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等俄罗斯著名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积极推进人才联合培养;打造了多个规格高端、成果丰硕、影响广泛的大型学术品牌活动,如“中俄高级经济论坛”、“欧亚大讲堂”、“中亚沙龙”等,不断推进人文交流活动;智库合作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智库成果,2017年5月发布了由中俄著名专家学者共同编写的《俄罗斯经济与政治发展研究报告》(2016)以及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堂弟亚历山大·普京先生撰写的《普京家族》中文版。之后,关雪凌主任对未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她表示,教育理事会将进一步补短板、抓亮点,强基础、扬特色、求实效、扩影响,努力由外延式发展方式向内涵式发展和特色发展转型,由成立初期短期收效明显转向短期与中长期效果并重,进一步加强机构建设,梳理和完善内部工作流程,力争形成群策群力的繁荣局面。同时,教育理事会也将牢记两国领导人的嘱托,为巩固和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积极贡献力量。

  在关雪凌主任汇报过程中,戴秉国主席多次询问和肯定了教育理事会的工作并做出重要指示。他指出,“欧亚大讲堂”是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发挥着“民间外交”的作用,对于促进中俄人文交流具有重大意义,应继续扩大其社会影响力、打造品牌效应、提高国际声誉,尤其要加强与俄方相关机构合作,互邀两国政界、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卓越人士发表演讲。

  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董洪川、清华大学中俄战略合作研究所科技室主任鲍欧、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欧洲处负责人苑艺琳、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办公室苑远、北京理工大学国际交流处项目专员张益川等嘉宾也作为教育理事会成员出席了会议。

  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是两国元首于1997年倡议成立的民间友好组织,其宗旨是加强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传统友谊,促进睦邻友好合作,巩固和扩大中俄关系的社会基础。2014年,经中俄两国元首批准,前国务委员戴秉国和俄企业家维权总统全权代表季托夫分别出任委员会中俄双方主席。目前,委员会下设地方合作、智库、文化、实业家、妇女、青年、专家、媒体、生态、医学、科学与创新、宗教事务、健康生活方式、残疾人事务、老朋友和教育等16个理事会及秘书处。

  教育理事会是在委员会的指导和支持下于2016年11月23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的旨在开展对俄教育领域交流与合作的民间组织。目前,理事单位有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11所中国高校,理事会秘书处设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理事会的宗旨是通过开展高等教育领域学术交流活动,增进两国教育界的了解和友谊,促进中俄两国人文交流与教育合作,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顺利发展做出贡献。


(供稿:张琳;编辑:陆美贺;核稿:李佩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