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刘守英:“土产品”要讲新故事
发文时间:2023-01-15

长期以来,信息成本制约着乡村地区的农产品交易,交易范围受限,市场规模小,市场价值难以实现。互联网技术、互联网业态为消除传统农业社会和城市社会的信息阻隔、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截至2021年,中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97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59.2%,在如此规模的联网条件下,随着直播带货迎来爆发式增长,短视频、直播电商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政府、平台和商家的积极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加入村播行列,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刘守英教授看来,数字经济推动构建了新型农产品流通机制。他长期扎根城乡发展,对中国土地制度与发展经济学有独特见解。乡村振兴如何进展?怎样通过互联网平台消除信息不对称,提升农产品流通机制?

乡村振兴不是“浪漫主义”

中国新闻周刊:乡村振兴现在发展到了什么阶段?

刘守英:乡村振兴不是“浪漫主义”,不能把它变成一个浪潮,要客观看待这个需要上百年时间来改造、重构、演化的过程。总体来讲,乡村振兴从热度很高到现在开始趋于冷静,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各个企业和主体是带着情怀来到乡村的,但缺乏对回报的考量,很快发现会面临各种问题,主要原因是对农村不熟,这需要我们客观认识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问题;第二,乡村振兴要遵循城乡转型的基本规律,城市化、工业化是不可逆的,“情怀式”的乡村振兴不可持续,各个主体需要加深对城乡发展的客观认识;第三,乡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投入,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多方参与;第四,目前乡村地区已经积累了一些好的案例,包括政府、企业和农民个体等各个主体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乡村整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五,整个社会对于乡村振兴的共识在加强,这是好的信号。

中国新闻周刊:乡村振兴需要多方参与,地方政府如何为乡村振兴盘活资源?

刘守英: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需要政府来主导的,互联网平台可以由企业来进行。政府还有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发现地方的特色产品,培育特色产业,这需要财政和政策支持。

当基础设施建立起来,地方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是可以有很多作为的。之前市场半径小,一个县乡镇什么都做,现在交易范围和规模扩大,通过平台经济已经能够实现某个地方的某几种产品在全国打出优势。政府应该规划优势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政策,这样也解决了乡村产业回报率低的问题。比如我最近去广东调研,沿海的鱼类不能长距离运输,现在通过预制菜产业,就解决了储存和运输问题,具备了规模化的条件。

从“新农具”到新故事

中国新闻周刊: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如何借助互联网平台来打通城乡之间的流通环节?

刘守英:乡村其实是有很多“好东西”的,包括老的和新的。所谓老的“好东西”就是历史传统留下来的,比如我老家湖北的熬糖、豆腐乳等土特产;新的“好东西”比如小龙虾这样的现代养殖业。这些“好东西”其实比较“土”,因为它们是靠经验和传统维系的地域习惯,基本是以乡镇为单位存在的。

这些“好东西”最大的问题是它的市场半径很小,基本上只在乡镇之间流通,而且文化、包装、营销等附加值很低。怎样让农民能够把这些产品“从土变特”,是我们当下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和机遇。如何扩大这些产品的市场半径,增加交易规模,把它们从原来的熟人社会卖到陌生人社会。传统市场扩大的方式是依靠企业家增加市场规模,把地方性产品变成全国性产品,这对农民来讲很困难。

这其实正是短视频平台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通过这些互联网平台和主播,乡村地区的产品能够从熟人社会卖到陌生人社会,把熟人经济变成陌生人经济,这个是很厉害的。现代经济的特征其实就是陌生人社会,依靠信用和契约进行交易。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信用机制,主播遵守契约提高诚信度,就可以实现这些“土产品”的市场价值,提高当地农民收入。

中国新闻周刊:将互联网技术和平台作为生产要素组合起来,对于重塑农产品价值链有何意义?

刘守英:通过互联网平台,需求主体变了,超越了原来的范围,而且减少中间环节,生产端所分享的价值就多了,利润就高了,这样单位投入的回报率也上来了。这是解决中国农业产业现代化的一个关键。

另外,还要重视规模化产业和市场需求的链接问题。产品卖出去才能实现产值,数字赋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连接城市的陌生市场。当然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完善,包括怎么建立监管机制,怎么实现标准化,品牌怎么建设,这涉及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各个环节。

中国新闻周刊:如何看待互联网业态在农民收入、农民就业方面所发挥的社会价值?

刘守英:通过数字赋能,很多新业态发展起来,一些原来外出打工的人可能也觉得回来就业是个不错的选择。本地的留守老人也会有更多的机会,很多产业的订单都可以派到农村,解决了当地闲置劳动力的问题,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起到了扶贫助农的作用。

互联网业态通过信息连接城乡,解决了城乡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发现价值,提升价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帮助乡村地区形成主导产业。这是一个慢变量,整体性转型涉及到整个乡村的产业革命和现代化过程,这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一个桥梁。

中国新闻周刊:当下在很多地方直播成为“新农具”,短视频+直播业态在乡村振兴中是否具有普遍性作用?你对农村广大主播未来的发展有何建议?

刘守英:农民是很善于学习的,一个农民以前一天最多只能卖200个红心茶叶蛋,现在他可能通过直播卖上万个,周围的人就会去学习和模仿他。现在一些“电商村”其实已经形成了这种规模,对整个乡村产业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它的发展方向是产业化。

所以建立数字基础设施平台很重要,包括5G网络,也包括各个互联网平台。有了这个基础设施,农民就会利用起来模仿和跟进,某种特色产品就具备了规模化的可能。从业者多了就会出现分工,有的负责销售,有的负责包装,有的负责宣传,有的负责信用,这个地方的产业就成长起来了。

所以,短视频和直播解决了乡村和城市、生产者和消费者“连接”的问题。

乡村振兴是一个多方共同参与的过程,农民是重要的参与者。农村有太多特色产品等待被发现,这就需要农民主播们的智慧和创造,去发现、去宣传,去给产品增加知识含量,去讲出这些“土产品”的新故事,这其中有着广阔的空间。

(文章来源于《中国新闻周刊》杂志总第107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