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报】王晋斌:2023年世界经济仍面临多重冲击
发文时间:2023-01-15

2023年,世界经济依然面临世纪疫情冲击、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加息控通胀以及俄乌地缘政治冲突不确定性等带来的深刻影响。

依据2022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经济展望》的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2.7%,美国和欧元区两大经济体经济增速只有1.0%和0.5%。相较2022年美欧分别增长1.6%和3.1%、全球经济增长3.2%,预计世界经济增速将出现严重放缓。同时,2022年全球通胀率高达8.8%,预计2023年全球通胀率下降至6.5%,通胀压力犹存。目前,美欧等经济体通胀还处于40年以来的高位。2022年11月份,美国通胀率(CPI)高达7.1%,欧元区通胀率(HICP)高达10.1%。2022年全球出现的各种危机和不确定性继续阻碍着全球增长,高通胀、低增长将是2023年世界经济的基本态势。

首先,疫情冲击存在不确定性。新冠疫情三年以来,全球经济饱受冲击,全球付出了巨大成本。依据IMF的数据,全球应对疫情冲击的财政支出超过11万亿美元。按照世界贸易组织(WTO)和IMF提供的最新数据,截至2022年5月底,全球疫苗接种率中,低收入经济体7.04亿人口的接种率只有14.1%,低中收入经济体接近30亿人口的接种率也只有51.8%。尽管变异病毒致死率下降,但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并未消失;尽管开放已成为全球基调,但疫苗接种率存在的差异以及病毒变异的不确定性,使世纪疫情尚难言何时结束或以何种方式结束。

其次,美联储继续加息给全球带来负面外溢性。2022年3月份以来,美联储已经加息425个基点,创造了40年来最激进的加息方式。2022年3月份以来,美元指数快速走高,并持续高位运行,尽管全球外汇储备充当了这轮美联储加息对全球金融市场冲击的缓冲器,但资本回流还是导致全球主要货币出现幅度不小的贬值。2022年,日元和欧元贬值幅度均超过10%。依据IMF发布的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COFER)的数据,相比2021年4季度,2022年3季度全球外汇储备下降了1.275万亿美元,其中美元储备下降了6440亿美元。资本回流美国、其他经济体外汇市场的干预和美元升值导致其他货币的外汇储备以美元计价的价值下降,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全球外汇储备的下降。

依据美联储近日公布的2022年12月份货币政策纪要,美联储2023年会继续加息,美联储预测的加息峰值在5.1%左右,达到限制性利率水平,而且要在高位持续一段时间。此外,在通胀上行的态势下,日本央行放弃实施非常规收益率曲线控制(YCC)货币政策框架的风险较大,这会直接改变全球长期债券收益率定价,使全球金融条件进一步收紧,金融市场进一步动荡。全球利率继续上行将加重债务负担。依据《2022年全球债务监测》的数据,2021全球公共和私人债务总额占全球GDP的247%,比2020年峰值水平下降了10个百分点,但比疫情暴发前的水平仍高出近19%。同时,美联储高利率政策会约束其他经济体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空间,在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缺乏协调的背景下,将对世界经济的增长前景持续带来负面影响。

再次,俄乌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对全球供应链产生冲击。俄乌地缘政治冲突升级已经持续了10个月,目前仍没有明显迹象表明会很快结束。俄乌地缘政治冲突所带来的地缘政治成本将波及全球,影响深远。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及同盟削弱俄罗斯的战略不会由于这场冲突以何种方式结束而发生显著改变。欧洲与俄罗斯的全方位“脱钩”随着多轮制裁、能源禁售和限价等措施实施逐步展现出来。世界市场也因为俄乌地缘政治冲突导致的全球供应链重构而出现经济区域重新划分,能源、食品全球供应链市场的重组成本将推高全球物价水平。俄乌地缘政治冲突爆发以来,全球20多个经济体出台了限制食品出口的政策。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显示,食品价格指数从2022年8月份以来基本维持在135—140的位置(2014—2016年为100),11月份为135.7,相比疫情前的2019年底上升了34.3%。目前,全球供应链压力风险依然存在。依据纽约联储的数据,2022年11月份全球供应链压力指数为1.20,相比10月份的1.0上升了20%。

最后,美国遏制中国导致全球产业链安全成本上升。美国执意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2022年,美国采取了一系列不公平的手段遏制中国发展。比如,出台芯片法案、芯片联盟、反通胀法案等,禁止中国部分高科技产品在美国销售,在全球频繁使用违背国际公平竞争的手段,禁止一些国家向中国出口高端的半导体制造设备,试图采用市场分割手段降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性,在高端芯片及其制造业中采取“去中国化”的策略,这些均严重违背WTO公平贸易的精神。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之间双边经贸关系是全球最重要的双边经贸关系,美国加大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成本,也必将伤及自身利益。美国试图依靠政治及意识形态主导新一轮的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来说,这是一个长期的负面因素。

新兴经济体为2023年世界经济注入了积极因素。按照IMF近期《世界经济展望》的预测,2023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速与2022年3.7%的增速持平,而亚洲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将达到4.9%,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关键一极。一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经济体泛化安全概念,采用“友岸”“近岸”外包,推动世界经济向特定的区域化发展,忽视全球分工的收益,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了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新地缘经济关系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通过已有的区域合作机制或者创建新区域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在国际经贸合作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力,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当前,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并更高效率实现内外市场联通,加快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2013—2021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长率为6.6%,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为2.6%,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2013—2021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38.6%,超过七国集团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5.7%。相信2023年中国经济将与过去十年一样,持续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强大动力。

(文章来源于中国财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