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及其中国化”研讨会在人民大学成功举办
发文时间:2018-12-29

12月22日上午,“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及其中国化”研讨会在崇德西楼916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期研讨会由经济学院副院长郑新业教授主持,环境学院马本老师作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许建康研究员、黄承梁研究员、陈凤仙编辑,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司徐策处长,生态环境部规划财务司贾金虎处长、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战略部主任俞海,环境学院院长王华教授、党委书记李明奎博士,经济学院邱海平教授、谢富胜教授等专家从多角度进行了点评。

郑新业教授首先向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他提到,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及其中国化是非常必要的,总结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并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希望与会专家能给予批评和建议。

接下来是本次研讨会的报告环节,马本老师从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渊源和思想内涵、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中国化发展历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中国化新高度以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对中国未来实践的指导意义和价值共五个方面进行了报告。他提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渊源和创新源泉,其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是根本指南,要在生态文明视野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

许建康研究员主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为了生存必须改造和利用自然,在这个过程中就破坏了生态,而且破坏性越来越大,马克思时代的客观世界与如今不同,但是马克思给出了认识这个问题的工具。马克思在第三卷中讲了很多农村的故事,比如化肥的使用对土地造成了破坏,这种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威胁。因此,在马克思关于生产资本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论述基础上,我们现在可以加上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同样约束着生产。

邱海平教授认为该研究从逻辑上有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如何精准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并将其上升到学理的高度;第二个层面是将生态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探讨如何坚持和发展好现在的中国特色制度;第三个层面是生态问题产生的机理究竟是什么,需要从世界和中国的生态发展史进行梳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范式下又当如何理解;第四个层面是完全用经济学或者政治学的思维来考虑生态文明可能是不够的,需要综合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多个学科进行考量。

接下来,其他专家依次进行点评。谢富胜教授说,谈生态文明,要突出其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区别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的独特之处,要着眼于2030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要体现学术性、时代性和政治性。俞海主任从研究方向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本研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到底是什么,时代背景是什么,避免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进行过度解读。徐策处长以建设美丽中国为出发点,提出应对生态在生产力要素中的地位和价值进行探讨,在总结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体现中国特色。李明奎书记谈到,应该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梳理其生态文明观,在中国化层面需要与时俱进,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王华教授说,要在回归马克思经典著作的基础上,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在全球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更好地解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黄承梁研究员对王华教授的观点表示了认可,他说,生态文明建设是极具包容性的意识形态,中国如何在生态文明领域以更大的包容性引领世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本次研讨会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及其中国化,多位专家结合全球建设生态文明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中国的大背景,从多角度提出了可行的建议,为接下来的相关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编辑:杨菲;核稿:陆美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