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刘守英教授著作、祝坤福副教授论文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发文时间:2022-01-18

2022年1月9日,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在北京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孙冶方报告厅举行“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第19届颁奖仪式”。在仪式上,孙冶方基金会理事长李剑阁和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所长黄群慧先后发表致辞。之后,孙冶方基金会理事长李剑阁,孙冶方基金会荣誉理事长张卓元,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孙冶方基金会副理事长高培勇,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评奖委员会主任江小涓,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孙冶方基金会理事黄群慧,孙冶方奖评奖委员会前秘书长、孙冶方基金会理事冒天启和孙冶方基金会常务理事陈东琪分别为获奖者蔡昉、张宇燕、刘守英、钱颖一、谢长泰、祝坤福和黄海洲颁发奖牌和证书。蔡昉等七位获奖者发表了精彩的获奖感言。他们回顾了获奖作品的写作背景、研究内容和方法论等,并介绍了后续的研究成果。

中共无锡市委、市政府给予颁奖仪式极大的支持,惠山区委、区政府向获奖者和与会嘉宾赠送了由当地工艺美术大师创作的孙冶方、薛暮桥的剪纸头像。
经济学院刘守英教授的著作《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祝坤福副教授合作论文《总贸易核算法:官方贸易统计与全球价值链的度量》荣获奖项。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第十九届颁奖仪式现场

参加孙冶方经济科学奖颁奖仪式的嘉宾、获奖者及工作人员的合影

刘守英教授获奖照片

祝坤福副教授获奖照片

刘守英《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

颁奖词

刘守英著《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一书,立足于当前中国土地制度的重大现实问题,采取了“产权理论-制度分析-案例研究-政策建议”的研究路径,通过提炼诸如“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与双轨城市化”等反映土地制度特征的概念,具有理论的创新和贡献,对当前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实际决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评奖委员会决定授予该著作第十九届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


作者简介

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政治局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31次集体学习土地问题讲解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多次参与中央文件起草,所撰研究报告多次获得中央领导批示。研究领域为土地制度与经济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等,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攻关项目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课题30余项,出版译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专著《中国土地问题调查:土地权利的底层视角》《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等10余部,在《World Development》《Cities》《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China Economic Review》《新华文摘》《求是》《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60余篇,研究成果曾获第六届、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第七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发展研究奖等。


获奖感言

非常感谢孙冶方基金会把这么神圣的奖授予我。我1988年进入国家决策咨询部门从事中国土地问题的政策研究,2016年辗转大学就是想在已经积累的经验基础上尝试开展理论研究。下半程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我会将这个奖作为对自己的鞭策和鼓励。
过去百年中国经济理论的创新有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已经给出了历史性表述;另一条主线是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从学术史角度,中国经济学曾出现过两次大的理论繁荣,一次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陈翰笙、孙冶方、薛暮桥等为代表的“中国农村派”在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方法论证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性质判断和道路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另一次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投身改革的青年经济学家群体聚焦中国体制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深入基层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在服务决策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提供理论支撑。两个时期经济理论繁荣的共同经验是坚持问题导向,当国家面临巨大历史性变革时,经济理论工作者毅然放弃已陷入本本和教条的旧范式,直面问题,从问题出发,寻找能够解释和解决问题的新范式,直面真实世界,了解现实中问题的表现,分析真实世界体制和经济运行的特征,把握问题的成因,从真实世界找到问题所在,注重现实中体制与经济运行的特殊性,在比较中寻找相异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互动,理论研究不仅为此提供经济解释,而且重视提供解决方案。
由于机缘巧合,我80年代以来实际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追寻着这种分析范式,并将之运用到中国土地问题的研究。通过抵近真实世界的一手调查,直接参与国家和地方土地制度改革试验,了解到中国土地制度的基本特征、制度运行中的问题,以及土地制度作用于经济发展的典型事实,给出了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路、解决方案和实施机制。这些阶段性成果基本呈现于《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一书中。本书发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同于其他主要经济体,政府在经济发展中不再直接控制经济但具有很强的“谋”发展能力,“以地谋发展”模式成为中国经济奇迹创造的秘密。“以地谋发展”模式的核心是政府利用独特的土地制度谋发展,土地不仅成为拉动增长的发动机,而且成为促进结构变革的助推器,以低价土地招商引资快速推进工业化,以土地资本化加速城市化。“以地谋发展”模式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土地资源极其稀缺、资本极端不足的约束下取得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变的成功,得益于土地制度的独特安排: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地转为非农用地的唯一通道由政府垄断,农地由集体所有转为国有之后,地方政府一方面依靠对国有经营性建设用地供应的排他性权力获得高额土地增值收益,另一方面利用规划权、管制权、定价权决定各类用地的区域投放指标、供应方式和供应价格,实现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变目标。更为重要的是,土地资本化(土地财政、土地金融)为地方政府和各类经济主体通过土地创造资本、解决发展起步阶段的资本短缺提供制度支撑,通过土地形成的巨量资本不仅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巨额资金来源,而且为经济主体的生产经营和资本扩张提供融资渠道。
本书也提出,任何发展模式的独特性都会因约束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条件发生变化后,发展模式必须做出调整和改变。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的一些重要的趋势性变化,已经和正在对“以地谋发展”模式产生巨大冲击,经济增速下行和中低速增长的常态化,土地作为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功能已经在减弱;在全球和国内需求变化以及成本结构变化趋势下,低成本工业化难以为继,沿海地区已经主动进行产业和产品的转型升级,压低地价维持世界制造工厂地位的工业化模式必须做出改变;城市化在经历土地推动的快速扩张以后已经减速,城市发展方式进入包容、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阶段,依靠土地低成本的城市化阶段已经结束,依赖土地资本化的城市发展的债务和金融风险不断累积,必须寻找减低土地资本化发展机制的其他发展动能和机制。因此,上一轮土地推动中国高速增长和结构变革的一切因素都在发生变化,势必带来土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重大改变,也为寻找发展动能和转变发展模式提供了必然性和紧迫性。
为了促进发展模式的转型,必须进行主动有为的土地制度改革。一是对土地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痛下决心降低土地的发动机功能,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二是以优化土地供应结构推动国民经济结构改革;三是进行国有土地资产改革,促进地方政府从卖地向国有土地经营的转变,引导城市政府从土地和规划外延扩张向城市更新和内涵发展转型;四是推进以都市圈为尺度的土地配置和规划体制的改革,建立统一的土地权利和统一的土地市场;五是深化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过去四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地制度支撑了中国发展奇迹的创造,在中国迈向新征程中,必须通过完善和构建现代化土地制度支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祝坤福等《总贸易核算法:官方贸易统计与全球价值链的度量》

颁奖词


王直、魏尚进、祝坤福著《总贸易核算法:官方贸易统计与全球价值链的度量》一文,针对全球价值链革命使得传统贸易总量统计难以反映世界贸易格局的真实价值分布这一难题,突破了应用里昂惕夫经典方法的局限,提出贸易总核算法,由此揭示了隐藏在官方贸易统计数据背后的跨国生产分工信息,并建立起一个大时间序列面板数据集,为深入研究各种与跨国生产分工和全球价值链相关问题,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工具和新的数据源。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评奖委员会决定授予该论文第十九届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


作者简介

祝坤福,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全球价值链量化、投入产出分析、贸易和能源环境分析等,曾在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China Economic Review, Nature Climate Change, One Earth, Energy Economics, Applied Energy和《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刊》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文章30余篇。曾撰写相关政策报告20余篇,获得多位主要国家领导人批示与积极评价。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商务部、广东省委等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咨询项目(10余项)。曾获第十三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第二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第十九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一等奖、首届陈锡康投入产出技术奖、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等。


获奖感言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

非常荣幸来领奖!与前几位前辈老师不同,我属于这届获奖作者中的年轻人,我们的作品也比较年轻。非常感谢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感谢评奖委员会和各位评审专家的认可;感谢中国人民大学的岳希明教授的大力推荐;感谢王直教授和魏尚进教授两位合作老师;感谢我家人的支持。此次获奖是对我本人及合作者的莫大鼓励,同时也反映了在开放型经济背景下,我国经济学界对全球价值链量化及相关研究的充分肯定。

《总贸易核算法:官方贸易统计与全球价值链的度量》一文是我在2012-2013年赴美交流期间与王直老师和魏尚进老师合作的第一篇文章,扩展了Koopman等(2014)的总出口分解方法,将国家部门层面、双边层面和双边部门层面的贸易流分解为国内增加值出口、国内增加值返回、国外增加值和纯重复计算等部分,在官方贸易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之间搭建了一个对应关系。进一步地,我们2017年NBER的两篇工作论文提出了全球生产分解框架。根据国际生产分工的复杂程度不同,我们将全球生产与贸易区分为不同的价值链活动,定义了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生产长度、跨境次数和位置等一系列指标,建立了全球价值链的核算框架。根据这三篇文章提出的方法,我们构建了全球价值链指标数据库(rigvc.uibe.edu.cn),给广大国内外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可用的数据集,并被WTO等国际机构推广使用。

在当前高度分工的经济格局中,我们更多的需要用全球价值链的思维,去开展经济问题研究与政策设计。比如针对Autor等(2013)中来自中国进口对美国国内劳动市场冲击问题,我们2018年NBER的工作论文提出从价值链的上下游关联角度去重新衡量这一问题,得出来自中国中间品进口极大降低了美国下游部门的成本,促进了美国就业增加,在一定程度抵消了对美国制造业就业市场的负面冲击。再如在当前“双碳”目标下,总是出现简单将碳减排任务分配到各个地区,不去考虑上下游关联地区产业和企业,很容易造成“拉闸限电”的低成效高成本现象。需要用价值链的方法,考虑如何在全价值链进行减碳,特别需要关注价值链的核心地区或领先企业,它们才是整个价值链上下游的影响者,才是全价值链减碳升级的关键着力点。

近来,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跨国公司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正如世界银行2020年发展报告所提及,80%的全球贸易是由跨国公司经营。同时,跨国公司生产只有一部分用于贸易,大量产品被销售于东道国本地市场。美国经济分析局的跨国公司数据显示,美资在华企业83%的产出是销售于中国境内。我们新的工作中,把跨国公司生产和贸易的异质性纳入全球价值链核算框架中,发现跨国投资相关的全球价值链活动远高于贸易相关的全球价值链活动,传统仅考虑贸易的核算方法极大低估了全球价值链活动的规模,也低估了各国部门参与全球价值的程度。跨国投资相关的全球价值链活动在高技术制造业和知识密集服务业尤为活跃。针对跨国投资相关的全球价值活动在收入分配上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将当前的总值贸易和增加值贸易推进到要素收入贸易。从要素收入贸易来看,中国的贸易增加顺差与跨境投资收入逆差基本相抵消,美国的贸易逆差大大降低(由于跨境投资收入顺差较大)。中国作为跨国投资的最主要东道国和母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了重要连接枢纽作用。不管是全球价值链还是国内价值链生产网络,跨国公司在价值创造、技术进步、产业链组织和气候与环境问题方面都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最后,再次感谢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和各位评审专家。衷心祝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在新的一年幸福健康!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第19届(2020年度)获奖作品名单
(按出版时间顺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