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理论与中国实践”系列讲座第十二讲成功举办
发文时间:2019-05-31

2019年05月31日15:00,“发展理论与中国实践”系列讲座第十二讲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419室成功举办。此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和经济学院经济学系的龙小宁教授,讲座的主题为“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改进金融效率么?”。

龙小宁教授,“百千万工程人才”国家级入选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擅于运用法经济学实证方法研究中国外贸外资、企业创新发展、经济增长与制度安排之间相互影响等问题。出席此次讲座的嘉宾有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刘守英教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多位专家学者,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等学院的多位研究者、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刘守英教授作为主持人,向听众介绍了龙小宁教授。刘守英教授指出在国内外现在研究中国发展和中国经济理论的学者中,龙教授是将中国问题与经济学方法结合得最好的学者之一,并对她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龙小宁教授对大家的欢迎表达了感谢。龙教授结合当前研究现状,阐述了研究高铁问题重要性,不仅是对中国发展成就和实践的总结,也能对经济学科学理论有所贡献。龙教授首先对研究结果进行汇报。(1)城市对之间直通高铁对风险投资的影响:行业数量更多、投资总额更高、项目数量更多、项目的平均投资额更高、项目的平均质量更高。(2)高铁的效应渠道:高铁的开通对更加依赖软信息的行业和具有较高管理能力的风险投资者具有更强的影响力;高铁增强了阶段融资的影响,促进了投资后创新。随后,龙教授按照如下四个部分展开演讲:

第一,研究背景。(1)现有关于基础设施对金融效率的影响的文献有所缺憾。(2)金融活动中存在大量信息不对称,金融决策大量依赖需要通过面对面交流直接转移的软信息。信息传递成本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增加。风险投资行业更甚。(3)高铁提高了城市的可达性,降低了信息成本,从而降低了相关金融服务的交易成本,对风险投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高铁可能通过项目选择和管理参与两种渠道对风险投资产生影响,其中管理参与渠道的存在和重要性仍有争议。(4)近年来,中国风险投资蒸蒸日上,高铁发展也举世瞩目。

第二,理论模型。(1)模型假设。假设每个城市只有一个风险投资企业,只有确定项目成功的概率高于一定标准时才会投资。为了获得项目成功概率的信息,企业需要支付一定的信息成本。第I类行业不需要实地调研就能获得信息,第II类行业需要实地调研才能获得相关信息,因而第II类行业的信息成本与是否通高铁紧密相关。此外,风险投资者的监管决策将提高项目成功率。(2)模型命题。高铁直通将导致风险投资的行业范围扩大、并有更多的投资项目和更高的投资总额。当选择通道和管理渠道同时存在时,高铁直通将导致更高的平均风险投资金额和更高的平均成功率。(3)模型推论。高铁直通将导致风险投资项目数量的增加,并在更依赖软信息的行业效果更明显。当选择和管理渠道同时存在时:高铁直通将对更依赖软信息的行业的平均投资额产生较大影响;此外,高铁直通将对具有较高管理能力的风险投资者的风险项目数量,和风险投资总额产生较大影响;最后,高铁直通将对具有较高管理能力的风险投资者的项目退出概率产生较大影响。

第三,实证分析。(1)实证数据来源包括风险投资、专利和高铁的相关数据。(2)实证结果:①高铁对风险投资的影响非常大。②高铁对更依赖软信息风投项目有更大的促进作用。③高铁对管理能力强(投资历史超过5年)的企业有更强的作用。高铁开通后,分阶段投资的风投项目流动性增强,而且专利申请数量和被引用量都有提高,促进了创新的数量和质量。(3)控制距离、高铁站开通年份和大城市的影响后,高铁对风投项目的影响依然明显。(4)内生性:通过使用已经开通高铁站的城市样本、平行趋势检验、将明代驿站作为工具变量和安慰剂检验四种方式对模型重新估计,高铁对风投项目的影响依然显著。(5)去除风投行业中与餐饮、酒店相关的产业后,实证结果没有变化。并且,高铁直通对风投项目的影响不是因为投资的城市间转移而是总量的增加。

第四,结果与讨论。理论上,高铁直通降低信息成本,从项目选择和管理方面都使风投项目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实证上,高铁直通增加了行业数量、风险投资总额、风险投资项目数量、每个项目的平均投资数量,并且对更依赖软信息的行业和管理能力强的企业的影响更强。此外,高铁直通还提高了高管理能力投资企业对应风投项目的成功率。

演讲结束后,龙小宁教授就R&D投入、软信息的类型、研究行业的选择、研究城市的选择、模型假设、内生性和管理能力指标设计等问题和与会人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探讨。

最后,刘守英教授感谢龙小宁教授的演讲并就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刘守英教授指出龙教授根据其丰富的研究经验,以一个非常漂亮的方式,为听众讲述了一个关于高铁的独特故事。

讲座至此圆满结束。“发展理论与中国实践”系列讲座旨在邀请国内外既懂经济政策、又有学术造诣的经济学家进行中国改革发展和转型及其理论研究学术分享,敬请期待后续的学术盛宴。

供稿:龙婷玉;编辑:杨菲;核稿:陆美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