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获邀参加气候大会 杨志:中国提前入场赢得尊重
发文时间:2010-01-18
从北京坐飞机去新疆,往西飞15分钟,往底下一看,漫漫黄沙一直到乌鲁木齐。如果在欧洲,你往底下一看,一片片绿色。

  ———中国低碳经济专家杨志

  “我们经常给人家展现的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发展多好,但是我们落后地区的贫穷却往往被掩盖。于是发达国家就质疑,到底你是发展中国家,还是我是发展中国家?你们都发展成这样了,凭什么低价格技术转移,凭什么资金转移给你?”昨日,中国低碳经济专家杨志教授做客小谷围科学讲坛,讲述她所亲历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并分析中国的得与失。她认为,在这次大会上,中国“提前入场”,既收获了世界的尊重,又失去了获得支持和同情的根基。

  被称作“拯救地球最后一次机会”的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去年12月在一片争议声中落下帷幕。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负责人杨志教授当时作为联合国大学特邀专家代表团成员出席。

  中国“提前入场”赢得了世界尊重

  哥本哈根会议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最大争议在于是否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造成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80%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排放的,为什么你们当年造的孽,要发展中国家买单?”杨志说,全球气候变化可追溯到1750年,人类工业化进程对气候变化影响非常大,引导这个进程的是现在的发达国家,所以他们应对气候变化负主要责任。

  “1997年各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没有发展中国家的事,主要是针对发达国家,《京都议定书》是尊重历史的。”杨志说,根据《京都议定书》,要到2012年才对发展中国家提出明确的减排指标,但中国在2009年提前入场了。哥本哈根会议前夕,中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杨志说,她在会议现场感受到了中国受到的尊重。

  掩盖贫穷使中国失去被理解的根基

  杨志认为,中国的表现值得称赞,但同时也失去了发展中国家在气候问题上获得支持、理解、同情的根基。

  “我们经常给人家展现的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发展多好,但是我们落后地区的贫穷却往往被掩盖。于是发达国家就质疑,到底你是发展中国家,还是我是发展中国家?你们都发展成这样了,凭什么低价格技术转移,凭什么资金转移给你?”

  杨志说,“但实际上我们的资源已经破坏非常严重,从北京坐飞机去新疆,往西飞15分钟,往底下一看,漫漫黄沙一直到乌鲁木齐。如果在欧洲,你往底下一看,一片片绿色。”

  “有很多人会说,在国际上被人尊重不好吗?为什么一定要被人同情呢?”杨志认为,作为发展中国家,获得同情和理解,是在争取更大的发展权利和机遇。

  技术二元结构影响中国低碳经济发展

  杨志认为,虽然哥本哈根会议没有达成会前期望的成果,但是,哥本哈根会议只是一场政治博弈。它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低碳经济的大潮正在来袭。

  目前,发达国家一些大型企业已开始全球扩张,进行低碳技术改造,以期抢占全球低碳经济市场。而中国的技术二元结构对中国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存在一定影响:很多国有大型企业所采用的低碳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但这些低碳技术没大规模在本行业得以扩散,尤其广大中小企业采用的技术远远落后于大企业。

  杨志认为,未来我国要尽快推进低碳技术在中小企业的应用,帮助企业进入低碳经济轨道。企业必须以“低碳”为先导进行技术创新,否则在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中将会失去竞争力。 本报记者 赵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