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刘凤良:去杠杆去产能推动宏观调整
发文时间:2016-03-07

 “2016年1季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报告”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发布。报告认为,2016年,中国经济在去杠杆和去产能的双重动能推动下,进入了宏观调整期。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凤良认为,经济新常态和大调整、大变革、大开放的战略,使得宏观经济政策的框架需要重构。从政策层面来看,去杠杆需要财政政策加以对冲,去产能又要求财政政策介入结构调整。但是,财政政策极强的市场扭曲效应,又使得我们对政策选择有所顾忌,因此不得不综合考虑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与此同时,后SDR(特别提款权)时代可能出现的强波动效应,又使得政策的调整需要更多地关注国际收支。在这样的背景下,政策选择在目标上应更多关注宏观金融波动和金融脆弱性,以及国际收支的平衡。


报告提出,在我国现有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中,增长和就业是首要目标,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是次要目标;为了实现增长和就业目标,宏观政策调控主要针对出口和投资,通过鼓励出口增长来拉动投资增长,或者直接推动投资增长;为了更有效地刺激出口增长和投资增长,政策层面倾向于替代市场机制或扭曲市场机制,在政策组合中往往是以非市场化的、具有结构效应的财政政策为主导,作为辅助性的货币政策也是以非市场化的数量型工具为主。


报告给出了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调整的战略定位的调控方向,应该包括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层次。第一,针对短期中已经显露的宏观经济和金融风险,提升和强化维持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的能力。第二,针对持续存在的结构调整、去库存、去产能以及去杠杆等问题,提升应对可能带来的“创造性破坏效应”的能力。第三,针对将会长期出现的均衡、开放和市场化的经济体系,构建高效的、可持续的和动态一致的宏观经济调控模式和政策框架。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zk/zk_zkbg/201603/t20160307_290027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