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刘元春:经济放缓是宏观调控政策带来的效果
发文时间:2010-08-03

经济放缓是宏观调控政策带来的效果

8月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报告,7月PMI指数从6月的52.1%降至51.2%,回落0.9个百分点。

昨日(8月2日),汇丰银行发布报告,7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从6月的50.4%下降至49.4%。这一数据低于50%的“牛熊线”。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高盛亚洲提出了第三个版本的PMI指数。高盛亚洲宏观经济研究团队指出,7月份PMI经过二次季调后上升0.4个百分点,这与官方版本及汇丰银行的判断有较大出入。

专家:调控致经济增速放缓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报告中指出,从PMI指数来看,我国经济仍处在适度回调之中,但回落幅度趋向缩小。虽然当前经济增长出现放缓迹象,但PMI仍保持在50%以上,显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仍然良好,预计下半年经济走势将以平稳为基调。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5月、6月出口增幅较大的前提下,7月PMI指数仍出现回落,这隐藏着经济下滑的隐忧。回落幅度缩小,并不意味着下半年将不再扩大。市场担心下半年PMI指数将继续下滑,如果是这样,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扭转这一态势。”

复旦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昨日表示,“虽然PMI回落速度逐月收窄,但下降是基本事实。实际上,这也是我国实施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带来的必然现象。”

刘元春也指出,经济增速放缓已是既成事实,“经济放缓是宏观调控政策带来的效果,目前而言,回落速度仍在预期之中,后市的关键在于避免因调控过度而导致经济大幅下滑甚至难以扭转。”

企业成本“实质性下降”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7月PMI数据显示,企业成本在下降,7月份,购进价格指数回落到只有50.4%。

从对820家制造业企业的调查来看,反映购进原材料价格比上月上涨的企业比重继续下降到16.8%,再降2.2个百分点,上月已下降9.1个百分点。其中,原材料与能源和生产用制成品价格下跌之势尤其明显,其购进价格指数均在50%以下。

对于企业成本下降,孙立坚认为,这一现象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其一,说明经济结构调整见到了初步效果,资产价格泡沫得到了有效遏制;其二,成本下降将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有利于吸引资金回流实体经济;其三,由于5、6月国际油价处于高位,其他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也大幅涨价,所以企业成本相对较高,7月以来,由于国际油价下滑、原材料降价,传导给企业就是成本下降。

孙立坚说,总体而言,下半年企业平均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实体产业对于社会其他资本的吸引力进一步加强,“资金效应将再度向实体产业聚集,特别是民间资本。”

刘元春则认为,企业平均成本下降只是暂时现象,很难说下半年是否会进一步下降。因为就目前而言,这种成本下降是上游原材料降价引发的,而不是结构性的成本下降。

另两个版本PMI有所不同

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官方版本的7月PMI指数后,另有两个机构也发布了中国PMI数据,但它们的结论与官方版本有较大差别。

昨日,汇丰中国发布的报告指出,经季节性调整后的7月PMI指数为49.4%,显示中国制造业的经营状况环比走弱,且与年初的强劲表现反差明显。

由于这一数据低于50%的“牛熊线”,因此引发市场更大的担忧,甚至有媒体再度发出二次探底的声音。

“汇丰银行的PMI数据取样,更多来源于中小企业,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调查样本更多是大型企业,调查对象不同,导致结果出现偏差。”一位分析人士指出,但这些数据的共同点是,都显示出中国经济增速正在放缓,甚至在回落。

而高盛高华昨日在研报中指出,PMI指数显示,7月份实体经济活动有企稳迹象。

高盛高华认为,过去几个月库存调整,加剧了实体经济增长的放缓幅度,7月份库存调整可能已经企稳甚至发生了逆转,这种变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政策放松预期的上升,以及随后需求增长的影响。

高盛高华表示,虽然原材料库存成分指数往往呈顺周期性,但是其短期月环比变动可能反映出实际需求比此前预期更为强劲,这是增长方面的积极信号。微观证据也支持了这一观点,7月份很多主要大宗商品的价格上升而库存下降,钢材长材产品(通常用于建筑活动)的库存下降,和价格反弹尤为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