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杨志:中国应谨慎发展低碳经济之路
发文时间:2010-02-01

气候专家杨志教授谈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之路

在杨志看来,哥本哈根会议正是大国之间的一场政治博弈,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提前入场,既收获了全世界的尊重,又失去了气候问题上获得支持、理解、同情的根基。

杨志教授说:“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应该将着力点放在产业经济部门,使产业经济低碳化。”

南方都市报1月31日报道 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负责人杨志教授,在去年12月15日至19日期间,作为联合国大学特邀专家代表团成员出席哥本哈根会议。

在杨志看来,哥本哈根会议正是大国之间的一场政治博弈,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提前入场,既收获了全世界的尊重,又失去了气候问题上获得支持、理解、同情的根基。

“长江越来越长,民工开胸验肺,稀土之都寸草不生……世界工厂的中国已经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经济转型刻不容缓,中国在低碳经济之路上正在努力前进。”杨志说。

1月17日,杨志教授做客小谷围科学讲坛,用一场惟妙惟肖的演讲,与200余名广州听众共同探讨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未来之路。

地球就像发烧病人

2009年10月17日,马尔代夫总统率数名内阁部长潜到水下召开内阁会议,以此提醒世人———海平面上涨会在一个世纪内淹没这个天堂岛国;

世界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的海岸线正在发生改变,一块原本因为冰冻而与本岛连接的土地不断融化,被迫脱离本岛,漂到海中,变成孤岛,整个过程不到20年;

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国图瓦卢,近年来其首都所在主岛的海岸线已向内缩小了一圈,海水推进大约1米,如果海平面再继续上升,那么这个国家将被淹没。

……

杨志用这样的事实试图告诉听众,我们的地球就像一个发烧的病人,体温正在不断升高。

“过去两百多年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一直依赖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它们燃烧所排放的CO 2等温室气体及其造成的温室效应,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 C )第四次评估报告表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的280毫升每立方米上升到2005年的379毫升每立方米,超过了近65万年以来的自然变化范围,近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摄氏度。

“如果温度升高超过2.5摄氏度,全球所有区域都可能遭受影响,发展中国家所受损失尤为严重;如果升温4摄氏度,则会对全球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害。”杨志说。

节能减排是退烧药

从历史排放上看,发达国家在发展中过度消耗了地球的资源是造成气候变化的“元凶”。

据统计,发达国家从工业革命到1950年间排放的CO 2量,占到了全球累计排放量的95%;1950—2000年,发达国家的碳排放量占到了全球的77%。而中国在历史上的CO 2排放量是很低的。1904—2004年的一百年间,中国的CO 2排放量只占全球的8%;1950—2002年,排放量也只占全球的9%。

2008年6月27日,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先生主持的《打破气候变化僵局:低碳未来的全球协议》,即布莱尔报告问世。布莱尔先生客观地承认,大气中现存二氧化碳排放中约70%-80%是由发达国家产生的。

“让地球退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节能减排。”杨志称,节能减排本质上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活动,低碳经济的概念由此而来。

碳市场的国际话语权

近年来,中国一直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 M )积极参与碳市场活动,中国的实体经济企业为碳市场创造了众多减排额。据统计,2007年中国CD M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的成交量已占世界总成交量的73%,2008年更是惊人的占到84%。中国CD M项目已领先全球。

但是,C D M项目的高成交量却并没有给中国在碳交易市场上带来高回报。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08年全球碳市场交易额已达1264亿美元,而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的交易额只有约54亿美元(按交易量占比估算),只占全球市场的4.27%。

同样代表一吨C O 2减排额的欧盟配额(EU A )的价格,在2008年8月价差达到10欧元,即使因为金融危机两者的价差缩小,目前两者2012年到期的期货价格还有3—5欧元的价差。按我国2008年所占碳市场的份额粗略计算,我国光因价差(按10欧元计算),一年中便有约33亿欧元的碳资产流失了。

“这就像中国为发达国家提供众多原材料与初级产品,发达国家再出售给中国高端产品,赚取剪刀差利润!”杨志说,由于没有碳市场上的话语权,中国核证减排量的价格一直被发达国家的买家人为压低,由于没有自己的交易体系,所以自然无法获得相应的定价权;而没有相应的碳市场的规则、制度,自然无法建立自己的碳市场。

“构建碳市场的重要性在于掌握话语权。如果你不说出来,如果失去话语权,将来你还是处在低端链条上,人家怎么说你怎么干,没有参与权、没有决定权、没有定价权。”杨志说,权威金融机构研究已证明,在不久之未来的国际金融期货市场中,碳交易将成为比石油期货还要大宗的交易,而碳交易本质上是权益资本交易。

中国自己的碳市场在哪?

温室气体排放权是碳市场的核心产品,以国际领先的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目前已经成为碳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杨志介绍,国际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已经渗透到碳市场的各个交易环节。在原始碳排放权的生产中,商业银行向项目开发企业提供贷款;为项目开发企业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为原始碳排放权的开发提供担保;在二级市场上充当做市商,为碳交易提供必要的流动性;开发各种创新金融产品,为碳排放的最终使用者提供风险管理工具,或者为投资者提供新的金融投资工具等等。

有确凿资料表明,以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为代表的国际性金融组织,正紧锣密鼓地构建碳交易网络,旨在通过催生世界各地的碳交易所链接未来的碳交易市场网络,重塑世界金融市场。

“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中国金融机构对碳市场构建的看法和做法令人费解。”杨志说,以中国主权基金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为例,以碳市场规模太小,规则上不完善为由,没有为促进中国碳市场的建立、中国参与全球碳市场的构建作出应有的贡献。

尽管如此,中国的碳交易市场依然蹒跚起步。2008年,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的相继建立便是迈出的第一步,尽管只是一小步。

2009年3月28日,湖北环境资源交易所在武汉成立;8月16日,昆明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挂牌成立;12月大连环境交易所筹建进入尾声。

“虽然这些交易所都只是企业行为,还只能从事清洁发展机制下的碳交易,但他们正在尝试涉足资源减排碳市场。”杨志称。

中国减排的承诺不会变

哥本哈根会议前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宣布,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CO 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这是我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我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巨大努力”。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中国减排的承诺不会改变。

杨志认为,从发展现状上看,发达国家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舆论上都更早地做好了向低碳转型的准备,但这些并不意味着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回避低碳经济。

她分析,一方面,气候无国界,防范全球变暖,需要国际合作;另一方面,低碳经济与发展中国家谋求自身发展并不矛盾,尤其对于中国而言,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目标的未来途径。但是,为了使低碳经济与G D P增长相辅相成,发展中国家一定要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新发展模式。

“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前减居民生活消费的碳排放,使社会生活低碳化,而考虑到不同国家碳排放结果差异,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则应该将着力点放在产业经济部门,使产业经济低碳化。”杨志说。

中国的低碳经济起步

目前,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型企业已开始全球扩张,进行低碳技术改造,以期抢占全球低碳经济市场。在此背景下,中国的技术二元结构对中国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存在一定的影响:我国很多国有大型企业所采用的低碳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这些低碳技术并没有大规模地在本行业内得以扩散,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采用的技术往往远远落后于大企业。

杨志建议,企业必须以“低碳”为先导进行技术创新,否则在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中将会失去竞争力,未来我国要尽快推进低碳技术在中小企业的应用,帮助企业进入低碳经济轨道。

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上海和保定两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希望从中总结出可行模式,陆续向全国推广,这是低碳示范区一个良好的开端。

目前我国产业链的价值分布是向资源型企业倾斜的,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改变这一分布,即向掌握低碳经济核心技术的环节和链条倾斜,改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产业链条与产业结构。

杨志提醒,发达国家在支持和鼓励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通过主导国际节能环保标准的制定,来迫使发展中国家以高昂代价进口其技术装备,限制和阻碍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输出。对此,世界各国应共同协调贸易政策与标准,建立起新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防范绿色壁垒的贸易体系。因此,要鼓励低碳产品贸易、低碳技术贸易,但要反对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由而设置的各种“绿色壁垒”。

“碳交易将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联通起来,通过金融资本的力量引导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它本质上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代表了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杨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