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报】郭洪林:农产品进口持续增长
发文时间:2011-05-31

农产品进口持续增长

  随着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业市场化的深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贸易规模逐步扩大。进出口总额由2000年的268.2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208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由2000年的112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719.2亿美元。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2003年、2004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分别突破了400亿美元和500亿美元,跨入世界农产品贸易大国的行列。其中,2003年和2004年农产品进口额的增速更是分别达到了52.05%和48.07%。另外,2004年中国农产品贸易开始出现48.4亿美元的贸易逆差,改变了我国长达20年的农产品贸易顺差的格局,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外汇贡献功能趋于终结。至2010年,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为历史最大,达到230亿美元。总体来讲,近10年来我国进口额的变化趋势与贸易总额的趋势大致相同。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农产品进口额有所下降外,其余年份均为连续增长。

  2009年我国进口前50名商品中,有大豆、棉花和棕榈油及其分离品三类农产品。在下面的数据分析中,我们仅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类进口商品,即大豆和棉花。

  大豆进口波动中上升棉花进口逐年回落

  从排名来看,近年来中国对大豆的进口排名在波动中上升,2007年之后已经上升至前十位,如表1所示。从规模来看,我国进口大豆规模逐年扩大。2003年我国进口大豆规模首次突破2000万吨,为2074万吨;到2007年,这一规模一举突破3000万吨,达到3082万吨,较2003年增长了48.6%。在进口量大幅增长的同时,我国进口大豆在全球市场中的比重亦在随之走高。贸易问题研究机构GlobalTradeAlert统计显示,2006年至2008年的3年间,我国进口大豆价值占全球大豆出口总价值的比重由46.8%上升到62.9%,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进入2009年,我国大豆进口规模继续再次刷新历史纪录。当年,我国累计进口大豆4255万吨,比上一年增长13.6%。

  中国棉花进口额的变化趋势从总体来看与进口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2000年至2006年这两项数值一直处于上升阶段,2006年中国进口棉花364万吨,达到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比2000年的进口量上升了70多倍;进口额由2000年的0.74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48.68亿美元。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纺织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加入WTO也带动了中国棉花进口贸易的增长。但是,2007年之后,由于国际市场棉花价格上涨、国内棉花产量增加、国家对进口环节的调控以及金融危机对供需的影响等多方面原因,我国的棉花进口量开始逐年回落,排名也跌出了前50名,如表1所示。

  大豆、棉花进口美国居首

  美国、巴西和阿根廷长期以来在我国大豆进口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尤其是在2000年以后,中国97%以上的大豆进口均来自上述3个国家。10年间,中国自巴西进口大豆的份额呈上升趋势,分别从2000年的20.5%升到2009年的39.1%;而自美国和阿根廷进口大豆的份额却有所下降,从2000年的51.7%和26.8%分别下降到2009年的49.7%和8.8%,其中从阿根廷进口下降幅度最大,如表2所示。因此从总体来看,中国从这3个国家进口大豆的份额变化较大。同时,中国还从加拿大、乌拉圭等国进口大豆,但占进口总量的比重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再来看棉花的情况。美国、乌兹别克斯坦和澳大利亚在中国棉花进口贸易中地位仍旧显著,但是比例都有所下降。而从印度进口的比例以及排名异军突起,由2005年的4.7%迅速上升至2009年的21.2%,排名由第五名上升至第二名,紧随美国之后。同时,非洲作为进口来源地的集中度变化不大,进口主要集中于喀麦隆、布基纳法索、贝宁等国家。与2005年的排名相比较,2009年马里和科特迪瓦退出了前十名的位置,墨西哥和埃及则进入前十名的行列。总体而言近年来中国棉花进口主要来源地的地位虽然有所变化,但变动幅度不明显。

  进口农产品的预测及思考

  从总的趋势来看,我国的农产品进口额将会持续上升。虽然2004年到2006年我国农产品逆差额略有减少,但从长期来看,农产品逆差已经成为常态。从来源国来看,中国从东盟进口农产品数量会持续增加,其占农产品进口总额的份额也会增加。另外,由于我国生产粮食、棉花等并无比较优势,通过国际市场进口来弥补国内需求缺口是必然趋势,进口规模有望再创新高。

  当前我国大豆产业已处于不安全状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来自需求,另一方面是相关制度的缺失。目前,国内大豆市场进口依存度高达70%,国际大豆产业五大巨头A(ADM)、B(邦基)、C(嘉吉)、D(路易达孚)、丰益垄断着我国80%的进口大豆货源,其旗下的企业压榨能力已占国内总能力的70%以上,并将触角向大豆全产业链延伸。

  另外,2010年以来一路走高的棉花进口价格问题也同样值得思考。棉花价格的上涨继而带来企业成本升高的压力,最终导致很多中小纺织企业面临大面积减产停工。因此,长远而言,建立我国棉花产业的长效机制,加大对植棉补贴力度,提高棉农种植积极性,尽快扭转植棉面积连年下降的不利局面,提高棉花的自给能力才是破解棉花高价困局的根本之道。

  (郭洪林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