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周业安:人如此的生动,经济学家如此的刻板 ——兼评叶航等人的《超越经济人》
发文时间:2017-04-21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喜怒哀乐,荣辱无常。一部《镜花缘》,虽以夸张的手法向人们展示了各种奇异的人和社会,但对比之下,就会发现,这何尝又不是真实的人生?只不过某种单一的欲望被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属性,赋予某一类人身上,作者单写这一类人,看似极致,倒也可爱。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君子国了。这是自古就有的“大同”梦想。在这个国度人人谦让,一举一动都以他人利益为重,实在是连传说中的仙界也难媲美。中国古代传说中,位列仙班的众位神仙,甚至包括玉帝和王母娘娘,也难免有点私心,而在君子国,这私心是完全没有的,处处体现了天下为公的思想境界。

   君子国是人们心中的一种理想,这理想放在现实当中则面临着资源有限的难题。土地是有限的,树木是有限的,山河湖海也是有限的,如此等等,有限性自然就会展示出稀缺性。在一个资源有限的世界,人们何去何从?面对一个鱼塘,塘里的鱼是有限的,假如在君子国,有两个君子张三和李四来到这个鱼塘,张三希望李四先捕鱼,李四希望张三先捕鱼,且不说这鱼是否捕得上来,因为人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一味客气,宝贵的时间就会悄然流逝。即便能捕上来,鱼得均分,够吃还好,假如双方的需求不对等,比如张三家的人口多于李四家,那么按人口均等分配,张三就会得多点。注意,这种均分只有在鱼足够两家人分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在鱼稀缺的情况下,也就是不够两家人分时,怎么办?均分的结果是所有人都吃不饱。假设现在唯一的食物来源就是这个鱼塘,那么在鱼的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均分的想法只会导致两家人都无法生存。

   给定资源的有限性,即便是原始人也需要去竞争资源,并想尽办法让资源最大限度地得以应用。这种竞争就不是君子所为了,君子国里不存在竞争问题。那么如何才能竞争得过别人?一是得精打细算,富有远见,二是首先得想到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好比张三和李四都发现前面有一个鱼塘,两人都知道鱼的数量有限,为了两家人各自的生存,就必须竞争。谁竞争到更多的鱼,谁的生存概率就会提升。所以现实的生活哪有那么多君子?在经济学家眼里,资源有限性成为经济学看待一切问题的出发点。这个道理很简单,假如资源无限,所有社会问题都不构成问题,自然也就不需要经济学。只有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经济学才成为重要的学说。经济学需要讨论的是,当资源有限时,我们该如何最大效率地利用它?如何让有限的资源对自己最有利?经济学把这种现实状况抽象为一个假说,称作“理性经济人”假说。这个假说讲的是,一个人在面对有限资源时,如何通过精打细算来获得对自己最有利的结果。

   理性经济人假说可了不得,几乎统治了经济学一个世纪之久,到现在还活力满满。要说人不理性?貌似每个人都在算计着各种事;要说人不自利?貌似每个人都会考虑自己的利益。但要是说人性仅仅体现在理性经济人假说上,又未免显得简单粗暴。还是以鱼塘为例,假设李四先发现了鱼塘,且李四更有力量,足以保护自己的资源,那么李四一家肯定能够生存了。这样一来张三家的生存概率就会大大下降。这时李四会对张三坐视不理么?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因为李四有可能看见张三家的困境,激发其同情心,从而分一部分鱼给张三,帮助张三暂渡难关。对具有同情心的李四而言,就不符合理性经济人假说了。同情心是一种情感,和理性相悖;并且同情心和自利也冲突,李四的举动并不符合其自身利益。所庆幸的是,人类社会中,人们的同情心广泛存在,并非冷冰冰的理性经济人。伟大的亚当·斯密在撰写《道德情操论》时,首次通过同情心来解读社会的有序性,也算是开了个好头。可惜后来的徒子徒孙忘了祖师爷的这个璀璨思想了。

   经济学家在理性经济人这个看似正确的路径上迷失了太久。尽管不乏有先贤出来吐槽一下,似乎都没有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比如伟大的凯恩斯说,人怎么可能理性呢?经常受动物本能驱使好么?比如奇葩的凡勃伦说,人的消费怎么是完全为了效用最大化呢?明明衣服是穿给别人看的好么?然后智商绝顶的西蒙义愤填膺地指责经济学家的愚蠢,人是有限理性的!怎么可能是理性经济人?人都是追求自己满意的结果,而非最优的结果!不过经济学家面对这些指责和批评,采取爱理不理的态度。他们说他们的,自己玩自己的。想想也是,如果信了他们,自己不就白学了?饭碗不保啊。可惜科学的进步无可阻挡。西蒙提出有限理性还没到三十年,又冒出两个心理学家卡尼曼和特维斯基,这两个人只做不说,反正该说的西蒙几个都说了。卡尼曼和特维斯基干了什么事呢?不时地招募成年人玩各种决策和判断的游戏,也就是心理学实验,看看游戏当中这些真实的人是如何做出决策和判断的。通过搜集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卡尼曼和特维斯基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所有这些论文都指向一个问题:理性经济人从没有出现在真实的人身上!

   这下好了。人家玩真的了。思想可以辩论,证据无法湮灭。卡尼曼和特维斯基整了一堆扎实的证据摆在那,经济学家这回躲不过去了吧。一些经济学家只好诡辩,社会经济现象太复杂,怎么可能进行实验?我就奇怪了,如果实验都做不了,又怎么能够基于一个简单的理性经济人构建经济学模型呢?这不是自己打脸么?而另一些勇敢的且充满好奇心的年轻人并不迷信经济学的教条,而是敢于接受新鲜事物。而且更绝的是,这些年轻学者还设计了许多精巧的经济学模型来进行实验研究,而实验数据恰恰和卡尼曼和特维斯基的心理学实验数据高度一致。这类研究是真正富有杀伤力的。因为用于实验的经济学模型是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说设计的,而基于这种模型进行实验所得数据却是和这个假说相悖的!这不禁让我想起金庸在《天龙八部》里写的慕容世家的绝世武功“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太形象了!

   这些年轻的经济学家设计的模型有哪些?其实就简单的几个,如最后通牒博弈、公共品博弈、信任博弈、投资博弈等等,所有这些博弈模型的设计逻辑都和过去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说一致。偏偏通过这些模型进行实验,经济学家们发现了人的各种违背理性经济人的行径,通过不同时间、地点和人口做同样的实验,都会发现一些稳定的行为特征,比如利他行为、互惠行为、对公平的偏好以及对不平等的厌恶、个人自愿捐赠公共品的行为、合作行为、信任等等。所有这些行为都无法通过过去的经济学加以解释。没办法,只能重起炉灶,于是这些年轻的经济学家们着手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学理论,这种理论不再依托理性经济人假定,而是依托有限理性的行为人假定,这种行为人有血有肉,既有理智,也有情感;看似自利,也常常利他。新的理论把违背理性经济人的诸多行为特征概括为亲社会行为,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就是社会偏好,基于行为人的假定建立的新的理论被称作“行为和实验经济学”。特别是,这些年轻的经济学家们并不仅仅停留在实验室实验和实地实验上,他们还引入了新的研究技术,比如计算机模拟技术和脑成像技术等,真正把经济学当作一种科学来研究,这些研究发现,实验证据与计算机模拟结果以及脑成像技术研究证据完全相符,这就意味着行为人假说不仅仅是经济学家臆想出来的,它在社会长历史演变过程中以及人的大脑结构本身都有足够的科学证据支撑,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单从这点来说,行为和实验经济学妥妥地击败了以理性经济人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也就是过去经济学的主流)。

   国内的经济学研究者很多人还沉醉于理性经济人带来的主流幻觉当中,殊不知这都已经成了明日黄花。所幸还是有一些勇敢的研究者并不甘心做鸵鸟,而是敢于面对学术前沿,叶航教授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就是其中的典范。叶航教授先前和汪丁丁教授一起组建了浙江大学的跨学科研究中心,后来叶航的弟子又在浙江财经大学开辟了新的阵地,形成了大陆行为和实验经济学的杭州帮,其中不乏才华横溢的年轻学者,比如陈叶烽、杨晓兰、罗俊等等。这个团队已经在高水平的专业刊物上发表了一大波有关行为和实验经济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在2013年的时候,叶航、陈叶烽和贾拥民合著了《超越经济人: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与社会偏好》一书,在这本书里,他们系统总结了国内外有关人的亲社会行为的实验室研究、实地实验研究、计算机模拟以及脑成像技术研究等各个方面的成果,通过大量丰富的证据告诉人们,过去的主流经济学是完全错误的,而未来的经济学应该是建立在行为人假说基础之上的!尽管这本书从出版到今天已过去了四年,但其内容仍然值得经济学研究者和爱好者细细品读。研读这本书,至少可以让我们了解,经济学并非很多课堂和书本上所呈现的那样刻板机械,恰恰相反,经济学家眼中的人是多么的鲜活,社会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当然,您得读对书才行!

原文链接: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7-04-08/doc-ifyecfnu77136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