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刘元春:钢铁业是美国夕阳产业,并不触及美国的核心利益,关键依然在于院外游说和商务外交的展开。
发文时间:2010-07-16

中国企业博弈海外并购

  尽管鞍钢投资海外受挫,但屡战屡败的中国企业始终没有停止进军海外的步伐。近日接连传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消息:中石油正在为并购BP而努力;一家上海民营企业正在尝试着收购意大利时尚品牌普拉达;四家中资财团正在接洽收购美国友邦保险公司。

  这的确是一条不太平坦的征途。微妙的政治影响、隐埋于水下的技术陷阱、强硬的工会、来不及熟悉的法律规则、没完没了的劳资纠纷、形如鸡肋的垃圾资产、沟通不畅的文化冲突,使得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路显得没有外表看上去那么光鲜平坦。

  鞍钢远征海外的步伐还是遇到了阻力。前50名美国两党议员联合致信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以危及美国国家安全为由,要求调查鞍钢在美国投资建厂一事。中钢协有关负责人表明态度:“如果政府支持干预这笔交易,将是保护主义的态度。”

  虽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受挫早已不是新鲜事,但是屡战屡败的中国企业始终没有停止进军海外的步伐。近日,中国市值最大的国有企业中石油,正在为并购BP也就是英国石油公司而努力;一家上海民营企业正在尝试着收购意大利的时尚品牌普拉达;四家中资财团也传出正在接洽收购美国友邦保险公司的消息。

  鞍钢受挫

  今年5月,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与美国钢铁发展公司签订了一份一揽子合作协议,计划向美国钢铁发展公司正在建造的一个钢筋生产项目投资1.75亿美元,从而开启鞍钢海外投资建厂的帷幕。根据合作协议,美国钢铁发展公司计划分期建立的四个螺纹钢厂和一个电工钢厂中,第一个螺纹钢厂将与鞍钢合资建设。这是中国企业首次在美国投资建设钢铁企业。

  鞍钢之所以在美国投资建设钢厂,一个重要考虑就是利用美国经济刺激计划中,关于基础建设投资的钢材需求只能由美国产品满足的政策要求,填充由于美国国内线、棒材产能不足的市场,在拓展美国市场的同时,进而把钢厂布局到美国。

  鞍钢与美国钢发展公司的合资项目是螺纹钢厂,螺纹钢早已在建筑业普遍应用。它既不是高端特种钢材,生产技术也不是秘密。据世界钢铁协会统计,中国多年来是全球螺纹钢产量最大的国家,2009年产量超过1亿吨,有相当多的企业都在生产这种低附加值钢材。而鞍钢拟议在美国密西西比州阿默利投资的螺纹钢厂,由加拿大企业设计,意大利企业提供设备,不涉及美国的“钢铁生产新技术”。

  这些议员在给盖特纳的信中称,鞍钢作为中国四大钢铁厂之一,受到了诸多政府补贴。它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将使其接触到事关美国国家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和信息,这将进一步威胁到美国的就业和国家安全。鞍钢美国建厂,会使得美国钢铁企业无法获得公平的竞争环境,美国钢铁市场遭到中国企业的掠夺。

  7月6日,美国钢铁发展公司也为鞍钢鸣不平。该公司发布声明称,鞍钢投资占计划中的钢厂建设资金比例还不到1/5,以鞍钢可能对美国钢铁企业控股为名反对鞍钢投资是站不住脚的。此外,新厂的钢筋年产量35万吨,与1.2亿吨的美国钢铁市场

  相比,还不到千分之三,因此这些担忧“毫无根据”。钢铁发展公司承认由于鞍钢投资计划而饱受责难,但表示不会放弃该项目。

  据《华尔街日报》消息称,虽然美中两国政府在从人民币汇率到对台军售等一系列棘手问题上的矛盾实现了脆弱缓和,但美国钢铁企业却成功推动了针对中国进口钢铁产品的一系列惩罚性措施,这正是此次争端的背景之一。去年,美国一直采取反倾销、提高进口关税等手段,限制从国外进口钢材。鞍钢在美国投资建厂是为了避开美国对外的贸易保护。

  现在,鞍钢已经向商务部求助。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刘元春教授介绍,由于美国法律体系复杂,同时很多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具有很强的弹性,例如“美国国家安全法”。因此,一般企业难以完全掌握这些法规,把握不好其中的弹性度。刘元春说,目前中国政府在帮助企业成功在美国进行购并的案例基本没有,特别是涉及到“美国国家安全”的案例。

  远征失败的中国企业

  遇到这种情况的鞍钢早已不是第一个。

  2005年,中海油放弃并退出收购优尼科公司,正是许多美国议员以国家安全为由而拒绝的结果。而这个过程中,中海油在很多细节上确实也不够谨慎。先是收购计划被美国媒体泄密,接着在规定时间内错过了报价的最佳时机,反倒让美国雪铁龙公司掺和进来,抬高了价格。最后中海油的报价不得不每股多出了12美元,总计数十亿美元。在收购的关键时刻,“中海油以贯彻国家的能源战略为己任”、“中海油作为大型国企担负着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等内部讲话又被媒体公诸于众,从而引起了美国政客的愤怒,最终导致以失败告终。

  而那些成功并购的中国企业,因为种种原因也多以失败告终。

  明基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时,按协议,明基只需付出少量的费用,加之西门子账上有1亿欧元的现金,这让明基觉得完全是占了个大便宜,于是便贸然进入还不太熟悉的手机领域。两年过后,明基-西门子在亏损8亿欧元后草草宣告破产。

  6年之前,被评为“CCTV年度经济人物”的李东生,在镁光灯的闪耀下,意气风发地许下了这样的豪言:“如果不能为中国企业闯出一条海外并购的道路,那么,就让TCL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烈士。”宏大的梦想最终半路夭折,倒是李东生一语成谶,其后TCL深陷并购泥潭,3年净亏40亿元,至今都未恢复元气。

  上汽并购韩国双龙时,一开始就遭到双龙员工的反对。并购后,上汽就对反应过激者施以强势打压。这种“以牙还牙”的方式很快引起了反对者包括双龙工会的强烈反弹,他们以更为激进、更为团结的方式一致对准“共同的敌人”。3年持续不断的内讧后,双龙宣告破产,上汽集团投入的40亿元消耗殆尽。

  身后,同样为并购所困的中国企业不胜枚举。中国平安并购荷兰-比利时富通集团,8个月净亏157亿元;中投集团投资美国黑石集团,20亿美元不到一年缩水70%……据麦肯锡公司的一份分析报告,在过去20年,全球大型的企业并购案中,取得预期效果的比例低于五成,而中国则有六七成的海外并购不成功。

  海外并购之软肋

  这的确是一条不太平坦的征途。微妙的政治影响、隐埋于水下的技术陷阱、强硬的工会、来不及熟悉的法律规则、没完没了的劳资纠纷、形如鸡肋的垃圾资产、沟通不畅的文化冲突,使得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路显得没有外表看上去那么光鲜平坦。

  西门子公司集团副总裁、并购整合事业部总裁卢克斯说,中国企业往往找价格比较便宜的公司,而不是考虑战略和组织问题,而战略和组织往往是交易中比较重要的一方面。此外,卢克斯认为中国管理层缺乏国际性的经验,非常依赖国内的管理手段。对很多企业来讲,真正的难度不在于跨出去,而在于跨出去以后如何成功的运作,也就是并购后的整合。

  刘元春教授认为,鞍钢集团在美投资建厂本身也存在着风险。他认为,鞍钢的扩展不一定有利,因为国际分工的模式决定了这样的购并可能在财务上难以成立,但在战略上有一定道理。

  此外,在那些议员信中字里行间还能读到的担忧是因为鞍钢的国企身份。对类似的这种担忧,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会长王巍曾公开说过:“之所以国有企业需要特别监控,因为它们在制度上没有破产之忧,也没有公司治理上的权责制衡。而且,可以不断注资、可以随时剥离不良资产、可以特批海外上市、可以不断地缴学费来下台。在全球市场中,它们还不是真正的企业。”

  刘元春教授也表示:“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一直对于中国国有企业、中国主权投资基金都存有疑虑,并且在法律上质疑中国国有企业合理的企业法人的地位。”对于是否看好鞍钢最后是否能够成功,刘元春教授认为,钢铁业是美国夕阳产业,并不触及美国的核心利益,关键依然在于院外游说和商务外交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