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杨志:“哥本哈根会议只是一场政治博弈”
发文时间:2010-01-18

“哥本哈根会议只是一场政治博弈”

摘要:杨志,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负责人,去年12月,以联合国大学代表团专家代表的身份出席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会议。

  尽管哥本哈根会议不尽如人意,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所以,我还是很乐观的。

  ——— 杨志

  杨志,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负责人,去年12月,以联合国大学代表团专家代表的身份出席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会议。昨日,杨志教授做客小谷围科学讲坛,与200余名广州听众共同分享她亲历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所见所闻。

  “哥本哈根会议只是一场政治博弈,但低碳经济的大潮正在来袭。”杨志对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充满期待。

  “会议组织就像个大车店”

  有人把哥本哈根会议想得非常神圣,其实是乱七八糟。

  我们到了丹麦哥本哈根入住宾馆时,发现没有参会人员住,全部都是警察。原来离机场比较近的旅馆全部被警察占据了,所有的专家都给转移了。在被警车送往另一家酒店的途中,我们满耳是不远处的口号声和刺耳的警车声。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入住酒店,然后抓紧乘地铁直奔贝拉中心。

  地铁上,我们被通知“由于贝拉中心车站发生火灾,乘客们请提前一站下车”,我们只能同来自世界各地的其他参会者一样,用自己的“11路车”前行。到了贝拉中心,我们没有看到有半点“火灾”。

  会场外天天有游行的,警笛整天响,各种警察如临大敌。会议组织之差,你没法想象———每天两三万人的会议,只开两个小门,进会场时间最长的要排队8个小时。

  我作为联合国直属机构的专家,在寒风中等待3个小时才被“安检”,这已经是颇受照顾的了,N G O的代表一般都要排5个小时甚至更长才能进场。我亲眼看到旁边一名非洲男子,坐在地上,一点一点往前挪。北京环境交易所的一名老总以N G O的身份去参会,第一天排了6个小时,终于排到了,工作人员告诉他“下班了,明天再来”。第二天,又排了4个小时,眼看要到了,又被告诉“N GO不让进场了”。

  组织会议的能力太不敢恭维了,议程变来变去就像大车店一样。你说哥本哈根会议就这么一种组织方式,它能成功吗?

  “发达国家的一场秀”

  2009年12月16日,哥本哈根大会主席康妮-赫泽高突然辞职了,大会主席由丹麦首相拉斯穆森接任。刚接手的拉斯穆森一上来就破坏预设程序,抛出一份私下拟订的协议草案试图强加给大会讨论。

  大会的程序是法律的一种约定,你说打破就打破吗?这是一个权利的问题。破坏预定程序实质上是侵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最不能容忍的是,拉斯穆森认为自己的做法是为了推动取得“全球共识”。这说明他没有一点“尊重程序就是尊重共识”的概念。

  我认为,气候就是利益,气候谈判是发展权的争夺。毫无疑义,发达国家都在千方百计维持自己的利益,并公开宣称是为自己国家争得利益,只是把气候问题、把哥本哈根会议看作一场秀。

  哥本哈根会议的核心是技术转移、资金支持的机制问题,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于这一问题的态度很明确,即所谓的“单边主义”、“单轨制”,在减排目标和核定标准问题上不断逼迫中国表态。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则显得很大度、很谦和、很无奈,但也很无所作为。

  “低碳大潮正在来袭”

  虽然在哥本哈根协议上,各国并没有达成会前期望的众多成果:没有确定明确的发达国家中期减排目标;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转移数额不大;没有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低碳技术转让模式;发展中国家被迫接受温室气体排放的核查。但是,我们需要认清哥本哈根会议只是一场政治博弈,低碳经济的大潮正在来袭。

  尽管哥本哈根会议不尽如人意,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所以,我还是很乐观的,气候变化这个事情太复杂了。这次会议中美都参加了,美国从反对到参演,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提前入场,这就是重大进步。

  关注对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理解,别光看哥本哈根会议。哥本哈根是分蛋糕,是利益在博弈。每一个按照低碳经济运作的企业和低碳生活的家庭,是在创造。

  哥本哈根会议后,我在欧洲走访了十多天,深入到欧洲的家庭当中,真正感受什么叫低碳经济。在哥本哈根,人们在外面都穿大衣、穿皮靴,一进到房间都能光着脚丫子走,他们说他们的墙壁都会呼吸,真正的环保节能建筑。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学习的太多了。

  所以,哥本哈根会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统筹:陈实周煦钊

  采写:本报记者赵威

  摄影:本报记者 张志韬 李益(广东科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