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举办第十五期劳动与发展经济学研讨会
发文时间:2013-12-26

  12月20日中午,劳动与发展经济学第十五次研讨会在明德主楼729会议室举行,澳大利亚Monash大学的方涛教授报告了他的论文“Social comparison, financial incentives and risk attitudes in tournament-based compensation schemes: An artefactual field experiment”。同时,他的合作者、北京师范大学的林树明博士报告了与方涛教授合写的论文“Minimum Wages and Employment in China”。经济学院王湘红副教授、孙文凯副教授,陆方文博士、宋杨博士、IMF相关领域工作人员和经济学院的一些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与了会议,王湘红副教授主持会议。


  方涛教授论文研究基于一次在杭州做的包含工人和学生的现场实验。他首先向我们介绍了他的论文的三个目标:一是衡量锦标赛竞争中的财务收益;二是研究当存在公开信息时,参与者对于风险的态度如何影响锦标赛竞争中财务激励效应大小;三是考虑到学生是通常实验室实验中的主要参与者,那么在现场锦标赛竞争中,工人对激励和风险的反应是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与学生对激励和风险的反应不同,这有助于论证本文结论的外部有效性。方涛教授然后向我们介绍了他的实验的详细设计。接着,他报告了他的实验结果:对于工人来说,在四组实验中均不存在明显处理效应,且财务激励和公开排名信息均无影响;但对于学生来说,在三组实验中存在处理效应,且公开排名信息对财务处理效应有影响但对非财务处理效应无影响。
  林树明在他和方涛教授合写的论文利用县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中国最低工资法对就业率的影响。林树明博士认为衡量这个影响主要有三个困难:我国国内地区众多,直辖市和民族自治区有制定最低工资的充分自主权;遗漏变量和内生性问题;难以找到能直接代表受最低工资影响的人群的微观数据。林树明博士和方涛教授利用中国2002年至2009年的城市住户调查计算的县级面板数据,将2004年看作一次拟自然实验,用工具变量法来估计最低工资对就业率的影响。论文的研究结果和传统观点一致,认为最低工资降低了就业率。具体来说,在全国的层面上,最低工资立法降低了年轻成年人在2004年到2009年的就业率;在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和发展中的中部地区,也发现了这种作用,但在较落后的西部地区未发现这种影响。除此之外,他们还发现最低工资立法对低技术工人就业率有相对较大的降低作用。与会者就模型形式、变量测度、遗漏变量和内生性问题展开了讨论。
  欢迎相关领域老师关注并参加!如有相关论文有意在研讨会上报告,也可以联系经济学院孙文凯副教授(sunwk@ruc.edu.cn)。

(编辑:王宝奎,陆美贺;核稿:丁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