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商论坛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张成刚老师做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商务论坛
发文时间:2017-04-19

2017年4月19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的张成刚老师来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商务论坛,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次主题为“新就业形态”的精彩讲座。

首先,张老师介绍了新就业形态的研究背景。人类目前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开端,而且这一次工业革命与以往的工业革命不一样:从速度方面看,这次革命是指数级的发展速度;从广度和深度来看,这次革命以数字革命为基础,改变着人类的经济、政治、商业和社会;从系统性影响来看,这次革命深深影响着国家、公司、行业和各种社会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和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到“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首次提出“新就业形态”的概念,激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介绍了新就业形态的研究背景后,张老师紧接着开始讲解新就业形态的概念和类型。张老师对新就业形态的定义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广泛运用,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在我国迅猛发展,带动出现了各类不同于标准雇佣模式以及传统非正规就业模式的新就业形态。新就业形态可分为生产力的新就业形态和生产关系的新就业形态:前者描述了新一轮工业革命带动的生产资料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条件下,通过劳动者与生产者资料互动,实现虚拟与实体生产体系灵活协作的工作模式;后者指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与大众消费升级出现的去雇主化、平台化的就业模式。

接着,张老师开始讲解平台型就业的特征。平台型劳动力市场是典型的双边市场,一边市场用户获得的网络外部性收益会随着另一边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其典型代表就是信用卡市场,并用滴滴出行的例子来说明平台型就业的特点。平台型企业有促进交易的动力,并会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升级平台功能、发送供需双方体验、减少交易障碍、降低交易风险等等。除此之外,平台型就业打破了雇佣关系模式,国内也出现一批平台型就业的劳动争议。

最后,张老师分析了新就业形态带来的问题与挑战。新就业形态带来的问题有:机器对劳动者的替代会导致低技能劳动者需求大幅度萎缩,因而产生大量失业,而且很可能产生“无用阶级”;中产阶级的生存屏障被抹平;平台就业中的劳动关系与传统的雇佣关系不同,会导致一些争议和变革产生,国家的介入会更加困难;网络创造的价值只流向少数人,收入分配差距会加大等。新就业形态带来的挑战有:资本的力量进一步强化,劳动的力量进一步弱化;平等与效率的冲突加大;政府干预的力量减弱;工作的稳定性丧失,所有人面对更加不确定的世界等等。

张老师认为,新就业形态是否会成为未来社会中主要的就业模式,是否会全面改变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模式,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在这一方面,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发展进度一样,都处于起步阶段。应对新就业形态的趋势,中国进入了“无人区”,需要自己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