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报•中证网(北京)】黄卫平:“新常态”界定中国经济未来发展逻辑
发文时间:2015-04-23

  黄卫平教授近日接受采访时认为,当前市场普遍关注的新常态侧重经济领域的新现象、新趋势、新阶段,要求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向讲质量、有效益、集约化、可持续转变;同时,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和落实影响深远,不仅会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巨大助力,更是在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布局。


  新常态界定经济发展大逻辑


  新常态一词是习总书记20145月在河南考察的时候说的,当时说到两个问题:一个是机遇,中国的机遇期不变。但是,机遇期不变的情况下就出现了新常态,要求大家适应新常态这个事,这是该词第一次提出来。黄卫平说,到了2014729日,习总书记和党内人士座谈的时候谈到宏观经济形势,又提到了新常态这个词。之后,新常态这个提法便被媒体重视。201485日、6日、7日连着三天,《人民日报》发表三篇评论员文章来论述新常态的意义和特点。


  黄卫平说,根据习总书记对新常态的解释,新常态主要包括三个要素:一个是,经济发展由高速变为中高速;一个是经济结构不断的转型优化;第三个是经济发展动力需转化为创新驱动。


  中央经济会议也告诉我们,新常态指的就是当前和今后一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大逻辑主要讲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增长速度的问题,高速变为中高速;另一个是发展方式的问题,要求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必须集约化。因此经济结构就必须不断的优化,存量必须作调整,增量必须也要优化。而经济发展动力也要依靠创新驱动。黄卫平说,这跟过去的叙述是不太一样的,所以要正确理解。如果仅理解为经济增速不断放缓,是片面的。


  中国的新常态概念与国外有很大不同,不能盲目类比。新常态最早由美国人在2004年提出,用以描述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直到2010年次贷危机时期,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重提新常态概念,用来描述四种现象、一个问题。四种现象是:一是整个增速在放缓,增长乏力;二是企业失业率很高;三是企业资金缺乏;四是债务危机,公共财政面临断崖式的情况。而一个现象指解决上述问题的经济活力不在发达国家手里,而是转到新兴经济体,这将在未来成为一种常态。此外,国外在某种情况下把新常态概念使用泛化了,并不单用来描述经济领域的情况。


  “一带一路”政策布局未来经济


  黄卫平教授说,“一带一路”政策的出现正是“新常态”下的调整之一。过去中国在平衡经济区域差异的时候,讲的是东南西北,由沿海往西部来逐渐变化,最后的结果是导致东西部的差异越来越大。


  “这些年我们所做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都搁在东边了,你如果从银川-兰州-成都-昆明画一条线的话,会发现中国所有的交通设施的基础设施都在这条线的东边。”黄卫平说,而“一带一路”政策就不是按照这样来划分的,它是根据经济结构变化的需要进行了区域的部署,这跟过去不太一样。比如说“一带一路”的沿长江经济带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便是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根据经济模式的转换和结构的变化,提出来的新区域大发展模式。


  同时,现在提出来的大城市群、城市圈的概念,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这些措施都是过去没有的。这实际是对中国经济未来进行的布局,对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强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正是有了这些部署,中国整个经济的平衡状态就发生变化了,结构也发生变化了。对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两个同步


  黄卫平说,“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是正常现象。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恰恰是,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达到这个意愿的手段和资源供给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该矛盾,一方面发展生产,转换增长模式,调整产业结构是应有之义;另外,人们期望值也必须脚踏实地,特别是劳动收入,其提高的基础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如果说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发展,劳动报酬增长速度快于劳动生产力提高,最后必然导致经济无法良性循环。所以,在经济发展中坚持经济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的提高同步,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


  在鼓励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成长迅速,特别是其中的创新创业企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亮点。黄卫平表示,在西方,创业中小企同样数量众多,凡能经历考验生存下来的必定有其特质,主要还是专业和专注,这值得所有中国创新创业企业学习。


  原文链接:http://money.163.com/15/0423/16/ANTAHK1K00253B0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