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财经】刘伟:克服中国现阶段经济失衡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发文时间:2016-10-16

10月16日,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全球校友会举办的“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主题为: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机遇与挑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在发言中提到,我们现在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处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到了一个特殊阶段的历史需要,另外一方面是中国现阶段经济失衡,克服这种失衡它的一种特殊需要。

需求疲软,尤其是在我们国家有一定的发展背景、有一定的体制背景。从发展来说,中国经济长期落后,供给不足,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从体制来说,我们知道计划经济体制我们现在在检讨改革批评它,但是计划经济体制它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一点,它为改革、为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遗产,它制造了短缺。发达国家的企业家是很羡慕穷国的企业家,企业家在短缺背景下不用考虑销路,所以他很幸福,他只考虑生产,你只要生产出来了就有人抢,所以他们很羡慕。这是短缺这个大的背景。我们不希望短缺,说老实话,特别是对消费者,但是这个短缺造成的一个历史作用它为激活一段高速增长创造了一个市场需求条件。

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环境和技术进步,这四个方面它会系统性的大幅度上升,这样你的核心竞争力就发生根本变化,就使你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地位可能发生改变。这种需求侧和供给侧这一系列的变化,它就要求你的发展方式必须要根本改变,从过去主要依靠规模扩张,依靠要素投入量的扩大驱动经济增长,你要转变到主要靠效率、靠创新来带动经济增长。而这样的话,靠效率和创新带动经济增长,非常重要的方面你要提高你的企业、你的产业、你的劳动者,它的劳动生产力,它的创新能力、它的产业素质,这些问题主要是供给这方面。否则的话,你就很难穿越过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特点在于什么地方?从它的政策运营层面来说它和一般的需求侧的管理最大的一个不同,首先表现在它所有的政策和制度改革的举措,它这个作用影响的对象是生产者,不是购买者。需求管理,它影响的对象是市场上的购买者、消费者,扩张需求或者是抑制需求。而供给侧的这些措施它影响的是市场上的生产者,而中国现在经济失衡也好,中国穿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的生产方式变化也好,核心的矛盾的关键是在于生产者这一方的生产方式和效率的提高。

这个生产者是广义的,它至少包含三个方面,一个是企业,企业当然是生产者,所以供给侧入手的改革举措、政策主张首先是要影响企业。另外一个方面是产业,企业的集合就是产业,所以供给侧结构性管理不仅直接作用于单个的企业,它要作用于企业的集合,就是一定的产业,一定的产业市场,要保证公平竞争,保证合理的规模经济,保证适度进入的门槛,也就是它要有一个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这是供给侧结构性管理它的政策要作用的企业的集合就是产业。另外还包含生产者,生产者是生产要素和劳动者的结合,要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核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它的政策也好,制度也好,它影响的从微观角度来说是企业、产业和劳动者。这些企业是有长期政策、短期政策,微观政策、宏观政策,各个方面的政策体系。

从短期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以及改革举措,重要的是要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产业的合理的规模,保证产业的结构的合理性,这是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这是就短期来讲。长期来讲,我们说供给侧结构管理要提高企业的效率,不是简单的降低成本问题,要提高它的创新能力,提高它的效率,同时改变产业结构,不是简单的完善产业组织的竞争秩序问题,它要调整在技术创新、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市场竞争的基础上,要有一个结构的升级。同时不是简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有一个增大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它的生产率。

潜在的通胀压力,成本推动,需求拉上。成本推动是因为你的要素成本结构和投入产出结构之间不适应,是一个生产结构问题。潜在的需求拉上,重要的原因是国际收支结构失衡,形成大量的外汇储备,倒逼基础货币,同样是结构性问题。双重失衡,深层次的原因重要的都是一系列的结构性失衡。结构性失衡的问题,靠需求侧的管理那是总量管理,是解决不了的。总需求管理要么扩张、要么紧缩,它涉及不到结构层面,而供给侧恰恰是主要问题,它解决的就是结构问题,一系列的结构矛盾。因此我们在这个时候提出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它的特点和我们现在的需要以及我们现在失衡的深层次的原因看,具有强烈的针对性。

原文链接:http://finance.ifeng.com/a/20161016/14940003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