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信息报】黄卫平:中国经济不会二次探底 调产业结构要找准“短板”
发文时间:2010-08-12

 

中国经济不会二次探底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谨慎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将在下半年出现下行态势,并可能二次触底。近来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报告提出了“次萧条”的概念,中国经济会怎样?这对于中小企业在判断自身发展环境时是重要考虑。

  同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的黄卫平并不认同。对于未来中国宏观经济的走向,黄卫平用他总结的中国经济两大规律作为判断依据。“第一,中国经济每8-10年会有一个大的调整,如果以1978年划线,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也有起有落,但不会是大起大落,1992年、1997年、2007年这三年分别是几个重要时间点。第二,中国经济如果连续4、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就需要调整,否则就会回到最初的起点。”

  “所以说,中国经济不会出现颠覆性的二次探底。”黄卫平表示,现在进行调整并不会出现问题。每次中国经济进行一次大的调整,迎来的将会是一个相对比较平稳的好的发展阶段。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这次金融危机过后,中国的整体基础设施将会上一个台阶。

  黄卫平进一步解释道,这次受到冲击的是世界资本在全球布局的能力,而这恰恰给中国资本提供了一次机会。中国资本开始在非洲、南美布局。而对于一些专家认为的欧洲债务危机把中国经济拉下水,黄卫平表示,只要美国经济不大起大落就不会造成世界经济的动荡,美国经历了次贷危机把金融泡沫挤完了,接下来也会是稳健的复苏和增长。

调产业结构,要找准“短板”

  改革开放30年,不仅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每年以9.8%的增长速度保持增长的“奇迹”更是被世界甚至中国自己认为“增长模式不可持续”。而在黄卫平看来,中国经济就像高速运转的火车,如何突然刹车和调头?其实,中国需要的是微观层面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积累了98%的社会财富,这一点,中国的中小企业功不可没。”黄卫平说,在全球范围内,卖东西和卖力气的分别是中东人和中国人,东西总有卖完的一天,而力气是可再生、可持续的,并且在工作中熟练程度提高,加入了脑力,可以实现产业升级。1995年的时候,中国的家电横扫世界无敌手,2005年中国生产的汽车产量超过美日之和,接下来会是高速列车、商用大飞机。经济的发展是一步一步积累的,人才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现在很多地方提出了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但往往知道自己的比较优势,对于自己的比较劣势却并不明晰。”黄卫平举例,广东提出来腾笼换鸟,东莞要发展高科技企业,但是地方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其实在于克服比较劣势。就像云南在大通道建设中,不通就是比较劣势,这点做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就具备了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