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晨报】包明华:城乡居民对个人生活水平提升信心不足反应社会保障与薪酬分配体制问题
发文时间:2010-02-11

城乡居民对个人生活水平提升信心不足

新闻提示

  昨日,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致电本报,并通过本报发布“中国2009年城乡居民九大生活感受”调研报告,该报告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西安7个城市总计3803名16岁至60岁常住居民进行入户访问。数据结果根据各地实际人口规模进行加权处理。

  去年居民九大生活感受

  ●经济危机不影响公众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信心

  ●看好国家经济发展,但对个人生活水平提升信心不足

  ●消费信心指数回升,“国库充盈感”是主要拉动力量

  ●居民消费预期增长有限,“钱包危机感”是主要制约因素

  ●经济危机带来的“心理危机”甚于“经济”危机

  ●职业心态大调整,“卧槽派”多过“跳槽派”

  ●城镇居民看新医改:六成期待,四成不看好

  ●农村居民看养老:不再只指望儿子,对政府和社会有期待

  ●社会事务管理机制有待突破,腐败与贫富分化最受诟病

  沈阳“钱包危机感”居中

  中国人2009年的“钱包危机感”为最主要生活感受。报告预测,这一感受在2010年内难以缓解。报告认为,这已经对中国2010年的社会消费增长预期产生制约。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资深分析师张慧表示:“虽然中国居民对‘国库充盈感’充满信心,但对个人经济状况的满意度与认同度则在低位徘徊,这样的信心回升对消费行为的促进作用微乎其微。”

  张慧表示,“钱包危机感”数字为储蓄与消费的反比统计数据,储蓄意愿权重越高意味“钱包危机感”越重。在7大城市中,西安人感觉钱包最鼓,其权重数值为36.7%;而武汉人则感觉钱包最“瘪”,其权重数字为52.9%。

  沈阳人对于钱包的权重数字为43.7%,在7个城市中正好位于中间。

  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包明华:居民对于自身钱包不自信但恰恰对国家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反映着深层次的社会保障与薪酬分配体制问题,说明居民对于社会财富的分配渠道缺乏信心,以及对公共服务消费支出充满担忧。这一现象说明,要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消费,需要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薪酬分配等多渠道进行改革,单一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居民对于收入问题的担忧。

  “卧槽派”取代“跳槽派”

  2009年中国整体经济和就业环境对城镇居民就业心态产生了较大影响,“卧槽”取代“跳槽”成为主流职业观。张慧表示:“从九大感受影响力排名来看,职业状况对于整体生活感受的影响作用明显加大,影响力排名第二,仅次于经济状况满意度,而这一感受指标在2008年时的影响力排名仅仅为第五位。”

  根据调查显示,31.9%的城市居民受访者担心失业而在工作中有较大心理压力,不过可喜的是这些受访者均采取了积极的职场调整行为,这其中包括加班、放弃休假等。

  正是在这种普遍压力加大的情况下,61.1%的城市职场受访者选择了“卧槽”而并非“跳槽”,而在这部分“卧槽派”中,“忍着,保持现状不变”的比例为39%,“一边忍着一边学习充电”的比例为22.1%。

  点评

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系主任、教授芮明杰:“卧槽观”取代“跳槽观”简单看是一种心态的变化,反映出企业能够产生的岗位需求能力在降低,而岗位提供能力降低的原因,是垄断性行业在2009年因为大量信贷投资出现大规模增长,而提供岗位数量巨大的服务性行业则增长相对缓慢。换句话说,庞大的资金被用在了投资上,并未有效转化为劳动就业岗位需求,这种情况在2010年应该会有所缓解,但也需要警惕,就是资源被垄断性行业集中,这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是不利的。

  GDP增长没让居民感受到实惠

  位列第三名的生活感受是,“对个人生活水平提升信心不足,GDP增长没让居民感受到实惠”。2009年中国居民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信心达到了2003年以来的历史峰值,为4.27。但需要警惕的是,恰恰是在2009年,中国居民对于个人生活水平的提升信心指数则跌到2003年以来的历史谷底,为3.38。

  对于这种变化,报告给出的描述是,“GDP增长虽然起到了提升信心作用,但人均收入增长乏力,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成果没有相应体现到居民微观经济利益感受上。”

  点评

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一个峰值与一个谷底恰恰出在同一年并不奇怪,因为中国确实在2009年完成了一个经济奇迹,但这种奇迹的完成,政府主导色彩仍然浓厚———靠强大的基础设施投资拉动GDP增长。但从微观来看,这种增长没有让居民感觉到实惠则说明,经济增长本身更多是数字的增长而非财富的增长,说明经济结构的调整仍然没有进入深层次,投资转化为产出的能力仍然薄弱,这是未来GDP增长模式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对政府社会事务管理信心度下滑

  “政府管理信心度”成为中国居民2009年第四大感受重点所在,张慧表示,“政府管理信心度”由“政府管理经济事务信心度、政府管理国际事务信心度、政府管理社会事务信心度”三个次级指标组成。在以往调查中,这三项一直表现出“两高一低”,即居民对政府管理经济事务、国际事务有高度信心,但对于社会事务的管理信心度则偏低。

  报告显示,2009年,政府在全球经济危机中的表现大大提升了民众对其管理经济事务的信心度;而在医疗、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强力推进,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民众对于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信心度,但是相比较而言,由于“反腐败”和“解决贫富分化”两大难题仍未达到民众预期,因而导致民众对于“政府社会事务管理信心度”继续下滑。

  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教授毛寿龙:这个问题需要冷静来看:一方面政府在反腐与缓解贫富差距上的力度与决心是巨大的;而另一方面可以看到,老百姓对于腐败和贫富差距的敏感度越来越高。这说明在权力结构改革上仍然需要进一步突破,执政透明要更加制度化,而监督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强化。

  新医改六成人期待,四成不看好

  调查显示,历经3年酝酿、争论并于2009年4月6日公布的新医改方案基本得到了社会肯定,其被关注程度为34.8%,有近六成受访者持乐观期待态度,但同时有近四成受访者对新医改的实际作用“不看好”。

  对于新医改方案中的基本药物制度,老百姓的态度可谓是谨慎乐观:近六成城镇居民(58.9%)认为该制度能“一定程度上减负”,27.2%认为“基本不具备减负”功效,12.1%相信能“很大程度上减负”。

  点评

辽宁省肿瘤医院副院长姚文庆:对于医改的问题应该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就是医改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方面医疗管理部门需要做好逐级分诊工作,让基层基本医疗保障渠道能够满足居民需求;另一方面,居民在自身健康问题上也要有一个正确认识,就是对于自身健康的预防要比看病更重要。医保目前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保障基本医疗需求问题,这应该形成共识,理性看待医改才能促进医疗改革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