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网】周业安: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市场结构
发文时间:2017-11-23

以前去菜市场买菜,许多商户守着各自的摊位,挨个问过去,价格都差不多,以至于后来都懒得问太多,问个两三家看看差不多就买了。由于商户众多,相互之间竞争激烈,每个商户可能都会通过降低价格来吸引客户。但价格又不能无休止地下降,因为商户也要考虑合理的利润,所以竞争的结果是市场渐渐趋于均衡,同类品种的蔬菜会形成一个一致的价格,这就是均衡价格。而均衡价格下商户所挣的钱就是其机会成本。换句话说,假如一个商户不摆摊,而是选择去做一份其他的工作,那么可能挣到的最大的收入正好会等于摆摊挣到的利润。经济学教科书告诉我们,只要市场上有众多的买者和卖者,竞争就能实现市场的均衡,这种境况是最好的。在均衡的状态下,卖家和买家都会感到满意。

不过,在菜市场里也会出现一些另类,比如有些商户的菜价就偏贵,并且也没有被市场所淘汰。原因何在?因为菜的品质不同。早几年刚出现绿色蔬菜概念时,一些先知先觉的商户就开始销售绿色蔬菜。绿色蔬菜意味着其菜更环保,契合了家庭对健康的需求,获得了不错的市场。绿色蔬菜的种植成本高,因而价格也高。而那些重视健康的家庭或者收入较高的家庭,宁可花多一些钱来购买绿色蔬菜。这就产生了菜市场的分层。当然,经济学教科书也早说了,这叫垄断竞争。一部分商户通过产品和服务差异化获得一定程度的市场势力,从而开始影响价格。这种差异化策略逐步扩展和深化,比如送货上门;比如包装等等。特别重要的是,当少数商户抢先扩大生产规模,其产出迅速覆盖中高端市场后,其他商户就很难再进入。那么这少数商户就进化为寡头,而垄断竞争市场就进化为寡头市场。

有趣的是,通常的经济学教科书总是说,任何偏离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都可能会导致福利的损失,这是市场势力影响价格的结果。具有市场势力的商户通过影响、甚至控制价格,给消费者带来了损失,从而导致整个经济体的资源配置效率下降。这种说法隐含着的观点是,初始状态下的菜市场更好。这就带来了一个难题,为何菜市场会分层?假如分层后的菜市场不如分层前,则分层后的菜市场就难以生存。因为看不见的手最终会找到一个资源配置的最有效路径和结果。但很不幸的是,这种新古典经济学的教条理论被证明总是预测错误,现实中几乎没有完全竞争的市场存在。恰恰相反,现实当中绝大多数行业要么是垄断竞争的,比如餐饮等服务业;要么是寡头的。虽然不能说存在就是合理的,但这些市场结构存在着,且成为一种稳态,显然有其理由。

教科书所说的完全竞争市场并没有考虑现实社会经济的一些最关键的因素,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技术和规模。绿色蔬菜的推出就是一种技术创新,这种创新改进了菜的品质,从而让消费者可以获得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创新本身就在增进福利。但技术创新会导致商户的差异化,并让从事创新的商户获得了进入门槛,得以阻止其他商户进入。这也意味着创新实际上是市场势力的重要来源。事实的确如此,在现实的市场中,具有技术优势的厂商总是具有市场势力,技术优势越突出,其市场势力就越强。那么市场势力是不是必然会导致消费者福利的下降呢?也不尽然。当创新商户获得了进入门槛,还会面临潜在竞争者的竞争,因为别的商户也可能会实现更好的创新,从而替代在位的创新商户。这种潜在的竞争者会对在位的创新商户产生激励,迫使在位的创新商户不得不通过迅速扩大规模来延续门槛价值。

创新和规模从来都是不可分的。对一家企业来说,假如只事停留在创新层面,而无法形成规模经济,那么这种创新就会非常脆弱而无法持续。可持续的创新,总是伴随着规模经济。当前述那个抢先种植和销售绿色蔬菜的商户迅速扩产,实现规模经济后,一方面可以通过产出的大幅度增加来覆盖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规模经济意味着随着规模的扩大,产品单价会持续下降,这种规模经济的特点给家庭带来了直接的福利增进,并进一步激励了家庭对绿色蔬菜的追求,从而实现了市场的进一步扩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创新和规模经济实际上是市场自发扩展的根源。这看似由潜在的竞争者诱发的,但实际上这也与厂商有意识的规划有关,并非像一些经济学家说的那样,是无意识的结果。

在规模经济架构下,产品的边际利润可能会下降,但总利润会增加,从而厂商就会有足够的现金流来支撑后续的创新。创新和规模经济由此形成良性互动和良性循环,推动着创新厂商不断成长,最终成为行业的寡头之一。这大概是所有成功企业的共同成长轨迹。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厂商是寡头,市场结构是寡头市场,但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很难说是降低的,反而可能是增进的。相比之下,完全竞争的市场不可能和创新及规模经济兼容,从而完全竞争下的市场也就未必能实现福利的最大化。经济学教科书之所以会得出完全竞争是最有效的市场结构的观点,只不过是特定的假定条件所致。仅此而已。

原文链接: http://money.163.com/17/1114/06/D36CIKJ3002580S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