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李义平:过高福利是经济发展的陷阱
发文时间:2015-08-11

  高福利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一度吸引了世人艳羡的目光。但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福利国家经济的徘徊不前,逐渐使人们改变了看法。经合组织专门就高福利带来的危机作过研讨,其议题为“危机中的福利国家”。近日发生在希腊的银行挤兑潮,再次引发人们对高福利制度的诟病。那么,高福利何以成了经济发展的陷阱,非但没能促进反而拖累了经济社会发展呢?



  高福利直接影响积累,影响创新和经济结构升级。一个社会要提高消费水平、实行高福利,前提是必须提高生产水平。这里所讲的生产,不是简单再生产,而是扩大再生产;也不是单纯扩大生产规模,而是经过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提升的扩大再生产。这样的扩大再生产是没有边界的,从而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消费资料。而这样的扩大再生产必然要求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须有足够的积累。高福利阻碍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正确处理消费与积累的关系。



  高福利的资金来源往往是高税收或高负债,不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瑞典的高福利靠的是高税收、高财政赤字,希腊的高福利是靠高负债支撑的。以高税收支撑高福利,必然减少企业发展资金,制约企业发展,无异于杀鸡取卵。拉弗曲线揭示,税率超过一定限度时,企业收入下降,反而导致税收减少,导致高福利难以为继。靠负债支撑福利是寅吃卯粮。由于社会福利水平上调容易下调难,公众很难接受紧缩政策,因而只能借新债还旧债,以致窟窿越来越大,最终酿成债务危机。



  高福利容易产生道德祸因,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和国民惰性。由国家提供的高福利是一种公共品,如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锅饭,不吃白不吃,因而会埋下道德祸因。具体表现为:高福利下的社会保障资源利用率不高,如公费医疗中药品和其他医疗资源的浪费;一些人本来可以就业而不积极就业,过度享受由社会保障、失业保险带来的闲暇,以及选择提前退休;过分依赖国家,自我积累、自我保障的积极性和能力弱化;等等。这些现象一旦具有普遍性,社会资源遭到严重浪费,国民精神不再积极向上,就会影响经济发展。



  高福利是一种社会资源再分配,运用过度会挫伤生产积极性。高福利是通过税收进行的社会资源再分配。这种再分配在现代社会是必要的,但运用过度则会产生明显弊端:一是产生寻租机会,容易导致权力寻租;二是扭曲市场信号。市场分配机制和再分配机制不同,市场机制强调机会均等,而再分配更注重结果平均。平均分配会给人们不好的信号:努力与否是一样的。这就会挫伤生产积极性。也就是说,貌似注重公平的再分配,其实际效果可能恰恰相反。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如果实行脱离发展水平的高福利政策,更容易阻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当前,我国在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应汲取高福利国家的教训,谋求实实在在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是始终咬紧经济发展不放松。只有不断创新、提升产业结构的高质量发展,才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才能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创新、扩大再生产必须有资本积累。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眼前和长远、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地提高福利水平,以稳健的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福利提升。二是强调社会保障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一些西方政客为了选举的需要,超出实际可能去附和选民的诉求,结果民众的诉求越来越高,经济发展能力和后劲被严重削弱,最终损害的还是民众的利益。我们应向广大人民群众说明社会保障水平是受生产力制约的,只有通过积累、通过发展才能有更高水平的社会福利。三是发挥我国家庭自我保障的传统优势,把自我保障与社会保障结合起来,完善适合国情和发展实际的福利制度和保障体系。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本文载于《 人民日报 》( 2015年08月11日 07 版)


原文链接: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5/0811/c1003-27440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