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卫兴华:造就一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大家
发文时间:2016-06-30

开栏的话

勇立时代潮头、敢发思想先声,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都应与时代同频,与真理偕行。为熔铸思想为文字,本版特开设《思想先声》栏目,刊登思想深邃、文字精练的理论随笔,期待在激扬文字中激荡各方智慧,奏响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嘹亮之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先后提出,“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即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指导作用。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他从总体上就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决定性作用进行了论述。

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评价社会制度,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着眼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掌握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提出发展生产力的科学理念。需要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规律,掌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着力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包括劳动人民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生产资料的主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走向共同富裕。还需要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规律,着力于发展和完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等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事实上就是要从总体上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的一系列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源和流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时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能教条主义地搬弄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词句,更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形成了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其中,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哲学社会科学训练培养教育体系不健全,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等,更少有享誉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大师级学者。

怎样更好地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怎样更好地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繁荣的需要,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而光荣的任务。社会经济的发展,既需要自然科学的支撑,也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持。两者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进齐飞。但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它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点。我们应将生产力标准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标准论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标准论统一起来。如果只重视生产力的发展而忽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完善,就会偏离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如果忽视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会被瓦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得失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能否繁荣发展和正确运用。为此,要培养和造就一批真懂真信又善于发展创新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大家,在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中,担负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当前,不少高校的经济学科不再开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面课程,而只开设西方经济学方面课程。有些学校不使用“马工程”编写的西方经济学教材,而只选用某些西方经济学原著,其中不乏赞扬资本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有关部门应统一规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相关专业使用“马工程”的统编教材。同时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奖项,以吸引、发现、鼓励、培养优秀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人才。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教材编写组主要成员卫兴华  《光明日报》2016年06月30日11版)

原文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6-06/30/nw.D110000gmrb_20160630_3-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