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工报】黄泰岩:我国经济运行中深层次矛盾仍旧比较突出
发文时间:2010-02-04

行业复苏面临多重挑战

核心提示

  虽然中国“保八”成功,但丝毫不得轻松。因为大家都知道“保八”是怎么来的,更知道“保八”之后还有更加艰巨的任务。石油和化工行业能够有惊无险地渡过金融危机,并不是因为它的强大。恰恰相反,金融危机再次暴露了它脆弱的基础和不合理的结构。即使不再有金融危机的威胁,这个行业也必须尽快地完成结构调整的任务。
  
  经济学家分析——最大挑战在于转变增长方式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王振中提醒,要特别注意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形势的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平稳回升的基础并不稳固,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全球经济下滑的压力依然加大。还有许多专家指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V型恢复的过程,但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这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产能过剩,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黄泰岩说,钢铁、水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表明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些深层次矛盾特别是结构性矛盾仍旧比较突出,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表示,调整经济结构和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是2010年经济发展最大的难点。目前,我国不仅存在落后产能过剩的问题,先进产能也过剩,这需要作出平衡调整。

  二、地方政府的隐形赤字和债务负担存在一定风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指出,地方各级政府通过大规模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各种企业债、短期融资权、中期票据,以及各种“银信证”产品,把地方政府进行基础建设投资活动产生的债务信贷化。这些资金大部分被使用在自偿能力低下的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建设项目上,将给地方留下隐形赤字和债务负担,造成财政结构性风险。

  三、对进口依赖程度过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认为,2001年以后,我国经济连续7年高速增长。但在这一过程中,经济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不断强化,面临的转型压力也越来越大。从需求结构看,长时间依赖出口和投资,消费需求不足。这导致了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专家表示,在2010年的经济增长中,净出口又要扮演重要角色。这意味着中国的外汇储备将进一步增加,在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剧增,赤字货币化的压力日益增加的情况下,靠增加净出口推动增长得不偿失。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中国经济应当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状态当中:速度比上一轮外需强劲时略低,但更加依靠居民消费,更加依靠自主创新。现在就应当开始把急救式的保增长,转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来,使经济发展步入持续健康的轨道。

  不少专家表示,转变增长方式,是今年最大的挑战,也是最大的机遇。
  
  行业协会历数——

  内有产能过剩 外有环保压力


  中国氯碱工业协会秘书长张文雷:截至2009年底,我国烧碱装置能力已达2793万吨;2010年上半年国内计划新建的烧碱项目产能将达297.5万吨,下半年还将增加300万吨。2010年中国烧碱行业产能增加多、需求不足的压力有增大趋势。国内烧碱需求量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产能的增长速度。国内烧碱行业在产能基数不断增大的前提下,开工率将面临较大变数。

  从产业布局来看,中西部地区的烧碱产能、产量比例逐年扩大趋势已成必然。但与此同时,液碱产品运输半径有限,高度集中的西部烧碱局域产能过剩矛盾将越来越突出。目前西北部地区的烧碱需求十分有限,即使当地企业将液碱转化为易储存的片碱,也仍需面临下游客户的认可度和接纳度不高的问题。因而今年烧碱行业地区产销结构不匹配的矛盾将进一步显现。

  中国化工装备协会理事长张声:我国化工装备制造业如果不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不但一批弱势企业将被淘汰出局,而且总体上有可能成为跨国公司的附庸。从上游行业来看,小规模炼厂今后的发展空间将被压缩,乙烯行业受国外产品冲击面临更大的威胁;对化肥行业而言,尽管今后一段时期产能已经过剩,但传统化肥装备市场仍有增长空间;对煤化工产业而言,综合考虑技术、市场、资源和环境等因素,煤化工的投资高峰期不会马上到来。因此,无论是石化和化肥等传统化工装备市场,还是煤化工和替代能源等新兴化工装备市场,今年的增长空间都很有限。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找到新的增长点,这是化工装备界极为关心的问题。

  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秘书长梅胜放: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氟化工的影响非常大,造成需求严重萎缩、库存增加、开工率不足。虽然国家制定了拉动内需的政策,生产情况有所好转,但受危机影响,氟碳化合物和含氟聚合物等产品价格一度达到历史最低点,现在价格仍处于低位。更重要的是,氟化工行业与有关国际环境公约的关系非常密切,正在受到环境公约的制约。与各类有机氟产品相关的法规有《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欧盟的特定含氟温室气体法规(F-Gas法规)等。这些法规把制冷剂、发泡剂等含氟产品推向了生死关口。

  随着有机硅产能的扩张和新建装置的投产,安全和环保事故时有发生,对有机硅行业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有机硅行业的安全环保面临更严格的考验。尽管按现有的技术水平,要解决有机硅生产中的安全和环保问题是完全可行的,不过企业对安全环保的投入就要增加。
  
  企业人士担心——

  市场不确定性加大经营风险


  尽管过去的2009年被不少人认为是最为困难的一年,但在新的一年,国内化工企业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企业人士的观点各不同。

  有企业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行业无序发展是新一年的最大挑战。内蒙古亿利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朱秉谦表示,今年企业最大的困难是聚氯乙烯扩能步伐仍在继续。虽然目前行业盈利情况不佳,供大于求的问题十分明显,但行业内扩产、扩能的步伐并未停止。据统计,2010年我国计划新增聚氯乙烯产能 444万吨,最终实现的扩产能力可能为计划投产数量的50%~60%。因此,预计最终实现的聚氯乙烯产能增量将在200万吨以上,产能过剩的压力进一步显现。四川绵竹市茂源磷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应刚也认为,无序竞争是今年黄磷企业面临的最主要困难。据他介绍,本世纪前10年,国内黄磷产业继续快速扩张,滇、黔、川、鄂四省的黄磷产能占到了全国总产能的90%以上,但同期国内黄磷的消费增长速度却赶不上产能增长速度。到2008年,我国黄磷总产能达到 200万吨,而当年市场销量只有70万吨左右。因此,一受市场冲击黄磷价格就遭遇滑铁卢。准入门槛低、产能严重过剩已成为今年黄磷行业的突出问题。

  成本上涨和生产受限问题也被广泛地提及。上海焦化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俞伟刚直言,企业今年最大的困难是煤价和电价都涨了。煤价、电价上涨对企业的影响很大,对企业降成本来说是比较大的冲击。另外,今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还会对化工企业有很多限制,企业将因此面临挑战。山西焦化集团董事长潘得国则认为,2009年年底以来,限电问题、抢运电煤造成的铁路运输紧张问题等仍然严重制约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对此,文通钾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刚也有同感。他认为,我国90%的钾肥生产于青海、新疆等地,地理位置偏僻,运输困难。运输车皮紧张已严重影响到企业产品销售。这一方面增加了公司存货,增加了运营成本;另一方面由于不能及时把产品送到客户手中,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影响。而冀中能源邢矿集团金牛钾碱分公司党委书记闫英良表示,他们公司的主要原料氯化钾近期一直在涨价,每吨已经涨了200多元。2010年原料价格不定的因素还比较多。

  还有企业人士表示,最大的挑战来自于不公平竞争。南通德斯益农化工有限公司生产总监夏烽告诉记者,作为一家跨国大化工企业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在安全保障、“三废”处理、员工劳动保护方面,他们公司比国内同类企业的投入要大得多。为确保员工健康,公司每年要对员工的工作任务进行风险评估,规定工作过程中需要配戴的个人防护用品的类型,并通过培训、观察员工行为等活动,改善员工的行为习惯。最近公司用过滤率为95%的防尘口罩替代了过滤率为90%的防尘口罩,成本增加了近6倍;为防止任何潜在的可能性导致化学品进入雨水并排放到周边水体,公司在2001年开车时就将雨水排口完全封堵,所有雨水完全纳入废水处理系统处理达标后排放。而国内有一些企业在环保上做得不太好,但只要做一些“公关”工作,也不会被惩处或淘汰。

  还有企业觉得,今年最大的挑战在于市场的不确定性。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鸥其告诉记者,企业在2010年最大的困难是市场的不确定性。比如,2009年国内的经济回暖会不会是假象,这是比较难把握的。
  
  金融分析师认为——

  多重压力将作用于化工行业

  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成为化工行业在新的一年面临的重大压力。招商证券化工行业分析师张志宏认为,目前,化工产品的主要上游原料之一煤炭还处于较高的价格水平,天然气的价格上涨也基本确定。这对化工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一定影响。另外,近期进口橡胶的价格也在上涨,轮胎和橡胶企业的盈利可能会受影响,企业因此只能通过产品价格的上涨转嫁消费者。这会对拉动内需不利。

  产能过剩同样被认为是压力之一。张志宏说,近两年化工行业里许多产品出现了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这会在很长时间里困扰行业。尤其是在2007~2008年经济形势比较好的时候,许多新项目、大装置上马,建设周期差不多就是两三年,刚好赶在今年释放。这对相关企业造成的经营压力很大。对此,国泰君安化工行业分析师魏涛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产能过剩在短期内还很难解决。对一些大宗化学品来说,产能过剩是会长期存在的。虽然一些行业也会进行整合,情况会有所改观,但只要不是剧烈、深度的整合,产能过剩问题很难立即解决。过去五六年,国内大宗化学品经历了一个从不能完全自给到产能过剩的过程,发展的黄金时间已经过去,未来精细化学品、中间体行业更被看好。这些行业内的企业甚至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做到全球领先。这是将来化工行业比较大的一个看点。而国信证券化工行业分析师邱伟认为,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国内的需求都出现了增长放缓甚至萎缩的情况。煤化工、纯碱、氯碱等大宗化学品领域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可能出现好转的因素也就是需求稍微恢复一点,产能增长的速度慢了一些。但从未来更长远的时间看,没有明显好转的因素出现。

  另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压力,就是在加快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同时,在安全和环保方面,国家政策肯定会越来越严格。邱伟认为,这方面企业不应抱任何幻想。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环保要求只能是越来越高,不可能走回头路。“其实现在开始抓环保已经晚了。我们考察过的好多企业,几年前早就开始做这方面的工作,还没有做的企业已经落后了。也许2010年以后,要不要重视安全和环保,这可能已经不成为一个问题了。”邱伟说。

  下游拉动的不足也是个问题。邱伟举了个例子,房地产行业去年明显有些过热,而且未来几年,国家在基建投资方面不太可能会有大的动作。所以房地产对化工行业的需求拉动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国外媒体观察——

  能源短缺成为中国发展软肋

  1月17日,德国《焦点》杂志发表题为《原材料的力量》一文。文章认为,中国发展的软肋是:中国经济严重依赖石油、煤炭和金属矿石的进口,能源和工业原材料短缺。文章称,近年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即使在全球性金融危机期间增长率依然超过了8%。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材料的需求也在增长,中国对石油、煤炭、天然气和冶金材料的巨大需求仅仅依靠本国资源已经远远不够。为此,中国通过长期合同购买工业和农业原材料,为以后储备。国有大企业还与世界各地的矿产和能源企业合作。

  英国《金融时报》1月26日刊文表示,能源的安全供应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现在,中国的石油公司正在非洲寻找稳定的石油合作伙伴,与此同时,美国对于能源独立也愈加重视。亚洲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能源需求急速扩大。随着各国政府对人口和环境问题的逐渐重视,这当中隐藏的能源危机因素也进一步凸显。

  1月27日,法新社评论,最近中国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是为了协调对于短缺能源的需求,把政府的力量置于海外能源交易背后。过去,这种能源交易是由单个的国有能源公司进行的,但单个公司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近几年来,中国已经采取了系列举动确保海外能源供应的安全,以满足快速扩张的经济所推动的飞速上涨的能源需求。

  1月29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刊文表示,总部设在巴黎的国际能源署预测中国今年的原油需求为平均每天882万桶,比去年的每天846万桶增长4.3%。去年12月中国表观原油需求与上年同比激增15%。今年原油价格会上涨,因为来自新兴国家的新需求量首次超过了石油输出国组织之外的国家生产的原油供应量。

  2月1日,美国道琼斯通讯社发布消息称,近来中国国内普遍出现了天然气短缺的现象。对此,中国国土资源部日前表示,中国计划到2020年将页岩气年生产能力提高到150亿~300亿立方米,以此作为应对天然气短缺的举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