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新闻】《绿色之路——中国经济绿色发展报告2018》发布
发文时间:2018-04-28

4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举行《绿色之路——中国经济绿色发展报告2018》发布会。该报告由研究院石敏俊教授、徐瑛教授等人执笔编写,分析了绿色发展评价存在的问题,计算了省级尺度和城市尺度的绿色发展指数,对全国31个省区、100城市的绿色发展之路进行了评价。


石敏俊教授发布报告     


石敏俊在发布报告时指出,当前我国经济仍未从根本上减轻对资源环境的依赖,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生态损失大,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突出短板。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才能推动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轨道。为此,有必要科学认识和评价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现状,诊断绿色发展的存在问题,进而探讨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据介绍,报告依据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理论内涵,构建了三位一体的绿色发展评价逻辑框架,以及基于三位一体逻辑框架的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效用函数合成法,突出短板因素的制约作用。评价结果显示,中国经济绿色发展之路具有绿色发展不平衡、绿色发展存在明显短板制约、经济发展与可持续性之间的不协调现象突出等特征。


报告显示,我国绿色发展不平衡。绿色发展综合得分呈从东南沿海向西向北逐渐递减的态势,东部沿海地区绿色发展优势明显,高值的省份和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低值的省份和城市大多分布在北方内陆地区。在省区尺度上,浙江、广东、江苏名列前三甲,在城市尺度上,深圳、杭州、北京、广州、上海名列前五名。


我国绿色发展存在明显的短板制约。无论是省区尺度,还是城市尺度,绿色发展的短板制约较为突出。从省区尺度的一级指标看,10个省份存在经济发展的短板制约,11个省份存在可持续性的短板,10个省份存在绿色发展能力的短板;从二级指标看,出现频率较高的短板因素主要是生态健康、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低碳发展、资源环境管理等。


在城市尺度上,许多城市存在着短板制约,或经济发展滞后,或可持续性较差,或绿色发展能力得分较低。如南昌、常德、株洲、南宁、柳州、桂林、湛江、海口等地,尽管可持续性得分较高,但由于经济发展滞后,拖了绿色发展的后腿;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武汉、成都等城市经济发达,但环境质量退化,可持续性受到了损害。


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与可持续性之间的不协调现象突出,“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之间的冲突仍然存在,需要引起高度关注。31个省区和100个城市可以分为低位开发区域、绿色坚守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先导区域四个类型。低位开发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可持续性得分均较低;绿色坚守区域的经济发展得分远低于可持续性得分;协调发展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可持续性得分较高且接近;经济先导区域的经济发展得分远高于可持续性得分。报告建议不同类型的区域应当制定不同的绿色发展路径。


此外,我国空间集聚与可持续性之间存在冲突,空间集聚的负外部性不容忽视。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使得一定空间范围内的资源环境负荷加大,增大了环境管控压力,经济先导区域已经显现出可持续性受到损害的问题。低位开发区域空间集聚的负外部性更加突出,在经济密度不高的条件下提前进入了可持续性下降的通道。中国经济绿色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空间集聚的负外部性,把绿色发展与空间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


报告分析认为,只有江苏、浙江、广东、北京这4个省份已经走在朝着“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内在统一的道路上;上海、天津、山东、福建、重庆和湖北等6个省份在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负荷的脱钩方面表现不错,但尚未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内在统一;其余省份仍然处于以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负荷脱钩为目标的发展阶段。


石敏俊表示,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绿色发展指数相比,报告突出了绿色与经济的协调平衡。国家统计局的绿色发展指数偏重“绿色”,大部分指标是生态环境方面;本报告的绿色发展评价则强调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绿色发展能力三个维度的协调平衡,采用效用函数合成法,突出了短板因素的制约作用,避免了某个单项指标过于突出而带来的“一俊遮百丑”的弊端。


原文链接:


https://share.iclient.ifeng.com/pvbbi/news/shareNews?fromType=vampire&forward=1&aid=sub_58416507&ch=&aman=&g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