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张可云:振兴东北失败论站不住脚
发文时间:2015-03-06

       东北地区曾是中国现代工业的摇篮,但进入新世纪后发展转型压力逐渐增大。2002年底中央适时提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如今政策实施至今已有12年,对其进行科学评估是必要的。但最近社会上流传着“东北振兴失败”“东北振兴遭遇挫折”等论调,笔者认为这类观点是不科学的,根本站不住脚。

       近几年来,东北地区整体经济增长放缓,人口外流持续,部分地区经济结构与空间布局调整成效不显著,这些都是事实。但应注意,自2002年以来,东北地区的经济总量还在不断扩张,基础设施日益改善,人民收入水平明显提升,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同样是不争之事实。对所取得的成效视而不见而一味放大面临的问题,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从经验角度分析,指望在短期内完全彻底地解决老工业基地的问题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可能的。

       区域发展存在生命周期规律,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区域所面临的区域问题不同。区域问题通常也称为区域病。一般而言,区域病有三类:落后病、萧条病与膨胀病。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老化问题就是萧条病。在三类区域病中,萧条病是最难医治的,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结构是长期形成的,具有较强的刚性,短期内不可能彻底改变。

       许多国家的经验与教训表明,萧条地区“返老还童”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政策支持。英法等发达国家的萧条地区政策已执行近一个世纪,但萧条病还没有得到根治。中国振兴东北地区的政策只执行了短短的12年,怎么能期望在这么短时间内促使东北地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另外,在评价区域政策的成效时,必须对比有无区域政策时的结果。一般而言,萧条地区的突出问题是增长率极低与失业问题严重。但事实上,东北地区并没有出现类似西方发达国家萧条地区的典型病症,其增长速度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失业率也不是特别高,这与中央政府的大力扶持是分不开的。倘若没有中央政府支持,东北地区的问题肯定会更严重。

       当然,否定振兴东北失败论,并不等于否认东北地区发展面临的困难,也不等于否认过去和现在的区域战略与政策存在不完善之处。评价区域政策的目的之一是改进未来的政策,提高其执行效果和效率。改进东北振兴政策,有两点很关键:

       第一,尽快明确“管谁”。东北地区并非都是老工业基地,应以乡镇街道作为基本空间单元,明确振兴政策的作用重点,避免“撒胡椒面”。

       第二,防止老工业基地“大出血”。老工业基地的萧条会导致人口,特别是技术人才外流,这会给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造成巨大困难。许多国家的教训表明,“大流血”不止,振兴无望。因此,未来的政策在聚焦扶持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要想方设法留住技术人才。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未来可能还会有中国东部、中部乃至西部的其他地区进入生命周期的“老年”阶段,治疗萧条病将常态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完善振兴东北政策不仅对东北地区意义重大,而且也可为以后要面临类似问题的其他地区积累经验。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