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网】陈享光:实现没有水分的经济增长
发文时间:2014-09-2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很大代价,特别是形成了GDP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把经济增长等同于GDP增长的倾向,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改变这种倾向,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经济增长,必须创新增长模式,根本改变GDP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


一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是各界的共识。但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错误解读,把经济增长和发展简单地理解为国内生产总值或GDP的增长,甚至把“发展就是硬道理”等同于“GDP增长就是硬道理”,把GDP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绩效的主要指标,逐渐形成了GDP增长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

  首先,国内生产总值不能体现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和环境成本。经济增长是要付出成本和代价的,特别是经济增长可能对资源耗减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付出巨大的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而以GDP增长衡量的经济增长没有反映出这种增长造成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因此GDP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驱使下,对经济增长的追求带来的绝不是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资源的合理开发,而恰是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破坏。我国近些年来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可以说是GDP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必然结果。

  其次,在GDP导向的增长模式下,由于不计量生产最终产品的真实投入和社会成本,仅仅计量其增加值的数量,因此不能体现经济增长的真实效益,同时GDP中的固定资产形成总额是其固定资产价值的增加量,但对增长和发展更有意义的是其增加的固定资产的质量,而不是它的数量,而GDP导向的增长模式不可避免地导致对这种质量的忽视。实际上,在GDP导向的增长模式下,数量的增长往往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增加的投资造成过剩或闲置生产能力的形成,而另一些方面却是投资进而生产能力的不足。

  第三,作为价值数量指标,GDP不能反映其物质产品的构成和质量,因而GDP导向的增长模式必然导致对产出质量的忽视。在GDP价值指标的核算中,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区别消失了,是装备制造业还是烟花爆竹,似乎都是一样的,但事实上他们的使用价值,它们对社会生产再生产的影响是根本不同的,忽视这种差别,片面追求所谓的经济增长,就难免忽视所要增加的产品性质和产品的质量。我国GDP已跃居世界第二,但有多少在世界上叫得响、有影响的产品品牌,有多少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问题。
  第四,由于GDP是以“国土原则”计算的,也就是无论是本国国民还是外国国民,只要是在本国国土上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都计算为GDP,因而增加其数量的竞争自然会演变为竞相优惠条件引进外资的竞争,因为只要把外资引进来,就能为GDP的增长作出贡献,至于引进外资的质量如何,其引进对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增进有多大实质性贡献等问题,往往很少考虑,可以说,有些项目是为GDP而引进,为引进而引进。长此以往,其结果也一定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此外,GDP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形成的数量追逐驱使一些地方官员为了政绩,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靠土地生财,靠拼资源来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甚至不惜弄虚作假搞增长的数字游戏,而忽视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和福利的改善,忽视民生问题的解决。

  显然,GDP导向的增长模式下的增长主要是数量增长,而不能兼顾增长质量的提升,而且伴随数量的增长付出越来越难以承受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因而是不可持续的。实际上,我国经济增长是靠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实现的,据21世纪经济报道提供的数据,2012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36.2亿吨标煤,消耗全世界20%的能源,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美国的3.3倍,日本的7倍,同时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中国每消耗1吨标煤的能源仅创造14000元人民币的GDP,而全球平均水平是消耗1吨标煤创造25000元GDP,美国的水平是31000元GDP,日本是50000元GDP。可见,我国实现高增长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不改变这种增长的轨迹和模式,将陷入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窘境。



  经济增长不仅有增长的数量问题,还有其增长的质量问题,仅仅追求增长的数量或速度而忽视增长的质量的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我们要追求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经济增长,是货真价实的经济增长,是惠及民生的经济增长,也就是高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是民生改善、就业比较充分的速度,是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有成效的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经济增长,必须根本改变GDP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创新增长模式。

  改变GDP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首先要改变以GDP作为考核政绩的核心指标,不能再以单纯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实际上,即使作为国民经济的核算指标,国内生产总值也有改进的必要。上世纪80年代初世界银行就提出“绿色GNP/可持续收入”概念作为衡量发展进程、替代传统宏观核算指标的首选指标,并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所谓“绿色GNP(国民生产总值)”被界定为:在不减少现有资本资产水平的前提下所必须保证的收入水平。这里,资本资产包括人工资本(厂房、机器及运输工具等)、人力资本(知识和技术)以及环境资本(矿产、森林及草原等)。利用绿色GNP或GDP可以剔出现行GDP核算中的资源和环境成本,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因此,否定GDP导向并不意味着否定国民生产总值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作用,我们否定的是浪费资源的GDP,污染的GDP,劳民伤财的GDP,而不是要否定作为核算指标的GDP,更不否定绿色的GDP或GNP。核算指标的改革和绿色核算指标体系的建立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评价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增长质量的提高。

  创新增长模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必须解决投入要素约束问题。经济增长数量和质量主要取决于投入要素数量与质量以及要素利用的效率。投入的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和技术等。投入的要素约束即投入的资本、劳动和技术约束。增长的质量受这些要素数量约束和质量约束。在经济日益开放的条件下,投入要素的质量约束越来越突出。道理很简单,如果投入的要素是一般的资本、劳动和技术,这种情况下的经济增长不可能是高质量的,且增长本身也很难改变本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如果投入的要素质量高,拥有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含量高的资本,特别是生产中拥有不易被模仿的核心技术,从而使其生产在国际分工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使其产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获得较多的收入,并且一旦开拓市场,不易被挤出,市场较为稳定,还能够创造自己的需求。

  过去一讲投资就是物质资本的投资,物质资本的投资对经济增长作用似乎最直接。实际上要素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为深远,这包括人力资本的投资和技术投资等。通过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了人的素质,增强了人的创造性和竞争力,这是产品和产业竞争力持续提高的最基础的条件。因此我们应当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使人力资本的投资与物质资本的投资相适应。在开放的世界里,人力资本的投资包括人力资本本身的投资和人力资本利用的投资两方面。因为只有把拥有人力资本的人才有效利用起来,才能发挥人力资本投资的应有作用,而要有效利用拥有人力资本的人才需要进行相应的投资,否则人才的国际流动会使人力资本投资付诸东流。

  要素投资的另一方面就是技术的投资。创新经济增长模式,把经济增长建立在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必须强化技术投资,强化技术创新的投资。光讲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没有持续的对技术研发、技术创新的投资,就不可能有大批科技成果、技术创新成果的出现,永远也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实践证明,先进的科技成果、特别是核心技术单纯靠引进是引进不来的,需要靠自己的力量、靠本国创新来解决,这不仅需要发挥国内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而且需要进行科技投资、创新投资,培育和整合科技队伍,创造和完善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条件,开辟和拓宽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路径,促进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和产业化发展,从而不断突破经济发展中的技术约束,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质量的提升。

  创新增长模式,需要强化产业资本积累,提升企业和产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对于处于工业化过程的国家来说,产业资本的积累和质量的提升对于经济增长及增长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因为没有产业资本的充分积累和质量的提升,难以形成经济增长的稳固基础和产业支撑,在国际分工甚至国内分工中难以形成自己的真正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而且有逐渐被其低端化、边缘化的危险。只有在产业资本充分积累和质量提升的基础上,才能提高国内与国际资源间的转换能力和利用国际资源的能力,进而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创新增长模式,需要建立强化金融领域的资本与产业领域的资本结合的机制,为产业发展和生产资本积累质量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资本和金融支持。由于国际化和金融化的快速发展,资本运动中游离出来的货币资本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虚拟资本往往脱离现实资本而仅仅在金融形态上进行积累,难以给实体经济和产业资本的积累提供金融资本支持,甚至由于借贷货币资本的高利贷化和资本的虚拟化发展而损害和削弱现实资本积累的基础。从我国情况看,强化产业资本积累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方面国内积累过程中虽然通过商品或资源出口获得了大量国际资源,但这些国际资源并没有实际地投入国内实体经济,疏通影响产业资本积累和质量提升的瓶颈;同时在国际领域,积累主要表现在金融资产积累,即货币或货币所有权、所有权证书的积累,这对国内的实际产业资本的积累和质量提升没有实质性意义,且金融资产的积累面临缩水的风险。另一方面金融发展、金融积累和产业资本的积累相脱节,促成了脱离现实积累的货币资本化、虚拟化,甚至是高利贷化,这不仅不能提供积累的金融支持和社会资本支持,而且造成现实积累的障碍,严重影响产业资本积累和质量的提升,这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增长质量的提升造成极大的限制。创新增长模式,突破这种限制,对于实现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无疑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