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刘元春 陈彦斌:2011年通胀率预计为4.5%
发文时间:2011-04-06

2011年通胀率预计为4.5%

  一、当前通货膨胀的新特点

  第一,当前CPI并不是很高,但是居民对物价的满意程度下跌到了近十年来的最低点。2010年CPI涨幅(3.3%)低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年平均涨幅(5.4%);最高月度CPI同比增幅是11月份的5.1%,也低于2007年和2008年的通胀高点。但是,2010年居民物价满意指数却处于历史最低位,其中第四季度物价满意度降至自1999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低值,高达73.9%的被调查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

  第二,当前通胀是在总供求基本保持平衡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发生的。当前通货膨胀发生的宏观背景与以往通胀存在显著不同:2010年实体经济没有出现过热,主要体现在产出缺口不大、经济增长平稳、煤电油运等没有出现整体性紧张。2010年产出缺口在2009年的基础上出现了一定幅度的恢复,已处于常态区间,但仍然为负值(-0.56%);而且目前的产出缺口与经济过热时的较大正向产出缺口(如1984年的5.09%、1992年的4%和2007年的3.47%)相比仍有很大差距。2010年实际GDP增速(10.3%)较为平稳,与2000年至2009年这一轮经济周期的平均经济增长率相当,且远低于2007年经济过热时14.2%的增速。煤电油运等在2010年都没有出现整体性紧张,以发电量为例,2010年下半年发电量增速持续下滑,增长率甚至低于正常时期。

  第三,当前我国与新兴市场国家的CPI同步性明显增强,并且都处于较大的通胀压力之中。我国CPI与新兴市场国家CPI的相关系数在2007年以前只有0.38,但在2008至2010年大幅上升至0.59。且2010年新兴市场国家都普遍面临严峻的通胀问题:发展中国家整体的月平均通胀率达到4.45%,绝大多数月份通胀率都在4%以上;金砖四国也都出现了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巴西、印度和俄罗斯的月平均通胀率分别是5.04%,12.1%和6.86%。在当前全球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新兴经济体普遍存在的自身货币超发和外部资金大量流入是造成通胀压力普遍存在且CPI同步性显著增强的主要原因。

  二、当前通货膨胀形成机制的新变化

  第一,过剩的流动性导致了物价和房价上涨,成为当前通胀发生的核心原因。2010年,M2占GDP比重上升至历史最高点,M2增速、贷款增速虽然较2009年略有回落但仍然处于历史高位,流动性泛滥形势十分严峻。

  在实体经济发展不足和金融市场不景气的背景下,充裕的流动性在农产品(16.48,-0.04,-0.24%)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寻找出口,直接造成了物价和房价的迅速上升。首先,农产品市场处于“紧平衡”状态,需求价格弹性低,短期内供给难以大幅增加,流通体制相对分散,因而具有充足的炒作获利空间。农产品资本化倾向在炒作资金大规模涌入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剧,改变了以往的单纯消费品属性;部分农产品价格开始脱离供求层面,出现猛烈上涨。其次,充裕的流动性为房地产市场注入了充足的资金来源,并推动了近期房价的快速上涨。再次,外资的涌入具有鲜明的投机特征,虽然不具有主导性,但仍然加速带动了资金向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和农产品市场的涌入。最后,“泛滥的流动性→强烈的通胀预期→更快的货币流通速度→更多的流动性”这一正反馈机制的出现造成了更大的通胀压力。

  第二,刘易斯拐点的逐渐到来带动了低端劳动力工资的持续上涨,造成了低端服务业和农产品价格上涨。当前我国低端劳动力市场供给由总量过剩转向结构性过剩,促使低端劳动力工资持续上涨。2010年城市劳动力需求供给比是1.01,劳动力需求量首次超过求职人数;局部地区“民工荒”现象再次出现,且呈现出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部和西部地区扩散的趋势。2010年前三个季度的农村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速超过了15%,远高于平均工资增速,显示出农民工工资在2010年出现了大幅上涨。低端服务业和农业技术进步比较慢,并且大量使用低端劳动力,因此低端劳动力工资上涨显著推动了低端服务业和农产品价格的上涨。

  第三,国际农产品价格和国际原材料价格通过影响国内农产品价格来推高CPI,输入型通胀逐渐显现。一方面,国际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带动了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虽然我国农产品总体贸易依存度在近年来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但是国内外农产品期货市场相关性的增强导致国内外农产品价格的联动性大幅上升。

  另一方面,国际原材料价格的迅猛上涨对国内农产品产生了较强的成本推动压力,其主要影响途径为: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国内资源品价格上涨→国内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产品价格上涨。2010年国际原油和金属价格指数月平均涨幅分别达到了35.6%和48.8%。由于我国经济对能源、金属等资源品的高进口依存度和低进口需求价格弹性,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有效地传导到国内资源品,进而造成了农用机油、化学肥料和机械化农具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三、2011年的走势分析

  依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CMAFM)测算,2011年我国将存在温和的通胀,全年通胀率预计为4.5%,高点将出现在第二季度。

  (一)流动性存量较大、信贷惯性较大和外汇占款比重较高等因素使得2011年的物价上涨仍有较为充足的流动性基础

  第一,长期的高速货币发行导致目前累积的流动性存量较大,大量的流动性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效收回。2010年,我国M2/GDP达到182.4%的历史高位。按照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预测,M2在2011年将增长16%,结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CMAFM)所预测的GDP数据,2011年我国M2/GDP将达到185.5%,再创历史新高,流动性过剩问题仍将十分严重。如果要使得2011年的M2/GDP与2010年的相同,则M2增速应该降到14%,如此低的M2增速肯定难以实现,因此流动性过剩问题在2011年难以得到有效缓解。

  第二,2010年中长期贷款占比较高,导致2011年的信贷惯性较大,贷款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政府大力刺激投资增长,尤其是推动大规模投资增长。在直接融资规模没有显著扩大的情况下,众多大规模投资项目只能依靠银行贷款,这导致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占比从2009年4月份起逐渐攀升,并在短短一年内由50%提高到60%。大量周期长、规模大的中长期项目对后续资金的需求必然会对未来信贷投放规模的压缩形成较大阻力,从而造成较大的信贷投放惯性。

  第三,热钱流入和贸易顺差持续高位运行将使得外汇占款比重依然较高,从而将部分抵消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2011年,主要发达国家仍然面临修复金融体系、巩固实体经济、解决财政失衡等诸多问题,经济复苏形势将依然比较低迷。IMF的预测数据显示,2011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率将比2010年放缓0.6个百分点,失业率将继续维持在8.3%的高位,各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形势都不乐观。受经济复苏形势疲软的影响,发达经济体继续奉行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较大,这会进一步增大人民币升值预期,从而显著增加热钱流入的风险。另外,虽然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进口将可能保持高速增长;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增长在短期内还难以改变对出口依赖较大的局面,仍然具有发展对外贸易的强大动力,而且我国的贸易竞争力仍然较强,2011年的出口增速仍会保持在高位。因此从总体来看,2011年我国的贸易顺差可能仍会维持在较高位。

  (二)受春季干旱、输入型价格上涨、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增加、国家粮食收购价格提高和大量闲散资金流入的影响,农产品价格在2011年可能会进一步上涨

  第一,部分主产粮区出现大面积干旱,我国粮食产量在2011年实现连续第八年增产的难度较大。2010年10月以来,我国北方部分粮食产区出现持续干旱的情况,而目前的旱情可能在4月以前都无法得到根本缓解。截至2月8日,全国作物受旱面积1.12亿亩,小麦受旱面积约占播种总面积的40%。由于受旱八省冬小麦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八成以上,此次旱情可能会对粮食生产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另外,我国粮食目前已经实现了连续七年增产,未来继续增产的难度日益增大,出现减产的概率也在增大,这也使得今年继续保持增产的难度很大。

  第二,全球自然灾害频发和美元贬值压力导致国际农产品价格可能在2011年持续上涨,这将给我国农产品价格带来较强的输入型价格上涨压力。2009至2010年全球频发的极端天气情况影响了国际农产品供给,干旱、暴雨等已经对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和巴西等粮食主产国的相关农产品生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这种由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业供给减少已经并将继续推高国际农产品价格。2011年,欧美地区经济复苏仍不明朗,为此各主要发达经济体仍将继续推行宽松货币政策,而这无疑会进一步加大美元的贬值压力,并由此推高国际农产品价格。另外,由于近两年来国际农产品市场供需日益趋紧,国际粮食库存已经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不少农产品库存已经接近历史最低水平,这也削弱了各国政府通过储备干预农产品价格的能力,增加了国际农产品价格继续上涨的可能性。

  第三,2011年我国“民工荒”现象加剧,农民工工资将进一步上升,由此产生的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上涨压力将进一步推高农产品价格。伴随着人口结构的转变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我国农村地区的劳动年龄人口增速逐渐放缓,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程度也将逐年降低。由于经济企稳回暖,中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力度加大,用工需求量迅速扩张,2011年我国的“民工荒”现象相比前几年已经更为严重,发生的地域范围出现明显扩张,因而农民工工资上涨压力和随之产生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将进一步增加。

  第四,在流动性过剩背景下,新“国八条”等政策严密调控下的房地产市场不景气使得大量闲散资金可能加速流入农产品市场,进而推高2011年的农产品价格。2011年,在新“国八条”等一系列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作用下,房地产行业将面临骤增的资金压力,房价也可能由此进入下行区间。房地产市场的相对不景气和对资金吸引力的下降,将使得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的大量资金向其他市场转移。2011年农产品市场出现的负面供给冲击较大,这将为资金提供炒作机会,因而大量资金可能加速流入农产品市场,并进一步推高农产品价格。

  第五,2011年我国继续上调稻谷和小麦等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格,这可能将进一步推高已经持续上涨的粮食价格。2011年2月9日,国家上调了稻谷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的最低收购价分别从2010年的0.93元/斤、0.97元/斤、1.05元/斤提高到2011年的1.02元/斤、1.07元/斤、1.28元/斤。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积极意义;但是也必须看到,提高最低收购价格将会进一步推高已经持续上涨的粮食价格。

  (三)2011年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将继续推行宽松货币政策,将进一步推高国际能源和金属等大宗原材料价格,这势必将增加输入型通胀压力

  由于经济复苏步伐放缓,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近两年来大力推行宽松货币政策。受此影响,全球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严峻,进而造成美元的持续贬值和国际大宗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2011年发达经济体仍不明朗的复苏形势将促使其继续推行宽松货币政策,从而进一步加大美元的贬值压力,并由此推高国际能源和金属等大宗原材料价格。另外,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我国大宗原材料的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其中原油对外依存度在2010年已达到53.7%的历史最高水平。考虑到我国大宗原材料较高的对外依存度,2011年国际大宗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势必增加生产资料市场的输入性价格上涨压力。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将通过PPI向CPI的传导以及农业生产资料成本提高等途径带动我国消费价格指数进一步上涨。

  (四)实体经济将基本保持平衡,宏观调控政策的基调已回归稳健,因而2011年并不存在出现恶性通胀的基础

  第一,2011年总需求不会大幅增加,经济难以全面过热,出现较大的产出缺口并引发需求拉动型通胀的概率较小。2011年房地产投资的减速和其他投资保持平稳将使得总投资增速可能出现一定回落。2011年国家的房产调控政策将在以往的高压态势下继续加码,可能会引发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房地产投资增速将出现显著下滑,进而带动总投资增速回调。2010年其他产业的投资增速平稳且较慢,每月增速都保持在20%左右,在2011年企业经营环境没有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这一趋势仍会保持。此外,消费一般由经济结构、金融发育程度和文化习惯等长期因素决定,很难在短期内出现大幅上升。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和发达经济体形势严峻等因素使得国际贸易环境并不乐观,IMF预测2011年世界贸易总量将比2010年下降近5个百分点,因此我国所面临的外部需求也不会出现显著提高。

  第二,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会缓解国内工资上涨所带来的成本上升压力,我国在2011年仍难以出现“工资—通胀”螺旋。2010年中国低端劳动力市场出现了结构性拐点变化,并进一步带动工资形成机制向市场化方向推进,这会增加未来工资水平发生较快增长的概率。但与此同时,我国工业劳动生产率仍将保持较高增速,2010年各月工业总产值增速均在30%以上,远高于从业人员数在5%?8%之间的增速;各季度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速基本在20%以上,高于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增速5个百分点以上。考虑到整体经济形势仍将比较平稳,2011年工业劳动生产率仍会保持快速上涨态势,企业仍然具有较强的消化成本上升的能力,这将大大降低单位产品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从而降低“工资—通胀”螺旋出现的可能性。

  第三,宏观调控政策的基调已回归稳健,2011年很难再次出现流动性大幅增加的局面。目前中国实体经济已经基本实现了常态化增长,宏观政策为保增长服务的压力相对较弱,政策的调控重心因而可以转移到调控通货膨胀上来。事实上,政府的宏观调控基调已经出现转变。在2010年12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政治局定调2011年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转向显示目前中国政府已经开始逐渐重视通货膨胀问题。政府事实上的货币政策操作也显示出这种倾向:从2010年10月起,政府已经三次加息,五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201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初步预期增长16%左右,已经恢复到常态值,比2010年初设定的2010年M2增长17%的目标值也有所下调。因此2011年的宏观调控政策仍将保持回收流动性的较大力度,基础货币增速和信贷投放将回归正常范围,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

  (作者分别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院长助理)